人權get法:坐等“天賦”,不如自求-人生
在北美接近美加邊境的地區,印第安人自古以捕捉水貍為生。水貍的皮毛,可以制作成皮衣、皮靴等。印第安人對于狩獵區域,一向沒有明確的劃分,部落之間彼此也相安無事。然而,自從歐美航道開辟之后,北美的毛皮在歐洲大受歡迎。因此,印第安人大肆捕捉水貍,部落之間往往大動干戈。這時候,部落之間才慢慢發展出游戲規則:對特定地區,哪個部落在哪個季節,享有捕捉水貍的權利,作出了規定。
日本城崎地區是一個位于海邊的小區,以溫泉著名。20世紀初,這里居民有2300人,六座天然溫泉都開放給公眾使用。該地區有60家旅社接待游客。
1910年,鐵路網修建到城崎,游客人數大增。都會區來的人偏好隱私,新的旅館就開鑿管線,把溫泉直接引入客房。六座公共溫泉里的水慢慢減少。原來那60家老式旅社,依賴公共溫泉,生意當然大受影響,因此控告新旅館私引溫泉違法。官司結果,新旅館勝訴。因此,新的旅館繼續興建,也繼續把溫泉引入客房里。城崎愈來愈繁榮,到1960年為止,每年游客已經高達50萬人。
權利的來源,不是“天賦人權”,而是“人賦人權”。彼此利害與共的人們,摸索出一種游戲規則,界定了彼此的權利,目的不是榮耀上蒼,而是自求多福。
人人生而平等,生而具有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比如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等。但人權并非天賦,而是人賦,因為人權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演變的產物。在追求人權的過程中,適應社會與時代發展的規則,定將取勝舊規則,給人帶來更多的“福利”。
1。人權,是一種最神圣的財產。
——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
2。人權不是天賦的,而是歷史地產生的。——德國思想家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