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電報趣事-點滴
⊙1865年,英國利富洋行駐上海的頭頭雷諾,沿著川沙廳(今上海浦東)小岬到黃浦江口金塘燈塔間,偷偷建起一條專用電報線路,長21公里,電線桿227根。彼時洋人囂張,尋常百姓見了都繞著走。而官府見這幫人有恃無恐,以為必有后臺,也不敢上前詢問。中國第一條電報線就這樣建成了。
⊙晚清大詩人戴啟文寫過一首詠電報的詩,描寫了國人第一次目睹電報功能時的驚奇:“五岳窮云海澄練,緯地經天長一線。重洋萬里紙鳶風,暗地機關人不見。”
⊙電報設立之初,價錢很貴。從天津發往通州的電報,每個字的費用是銀圓1角,可以買16斤大米或30個雞蛋。
⊙1884年,清廷在軍機處建立電報檔案,光緒帝親自下旨,將電報視做公文對待。同僚之間的電文往來,被稱為“電牘”,給皇帝的電報奏折則稱為“電奏”。1898年百日維新時,電報被新法提升到了正式公文的地位。
⊙清末民初,電報員是個十分吃香的工作,每月可拿薪水30兩銀子。民國時期的電報員,每個月的收入也在100元上下。而當時英國的電報員年收入只有5。8英鎊。美國著名大財閥安德魯·卡內基在匹茲堡市大衛電報公司當電報員的時候,一開始月薪只有13美元。
⊙清末時,人們為了擴大輿論影響,往往采用電報與報紙相結合的方法,一有重大新聞事件,就發私密電報或者公開通電,然后報紙再予以轉載。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讓信息傳遍全國,很是興盛了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