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走到美國的非洲青年-成長
在非洲國家馬拉維北部的一個村落,有一個17歲的少年——黎格遜·凱伊拉。他品學兼優,很愛讀書,尤其愛看名人傳記。當他看了《林肯傳》之后深受感動,決心要做一個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人。
凱伊拉與媽媽商量:“我想到美國去上大學,您能答應我嗎?”
他媽媽并不知道美國在哪里,只是相信自己這個從小就特別懂事的孩子。她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說:“你可以去,什么時候動身呢?”
凱伊拉想,一旦媽媽知道自己將走過崇山峻嶺,渡過江河海洋,一定會萬分擔憂,一定會改變主意,于是便說:“我明天就出發。”
媽媽說:“好,我多準備一些玉米餅,給你帶在路上吃。”
第二天,凱伊拉緊緊地擁抱了媽媽,擦去了淚水,便頭也不回地上路了。他的第一個目標是走到3000英里之外的開羅,然后想辦法搭船前往美國。可才走了幾天,隨身攜帶的食物就全吃光了。他身無分文,但還是想出了一個解決旅途吃住的好辦法:每天走一段路,從一個村子出發,走到下一個村子休息,然后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向村里人換取必需的食物、飲水和睡覺的地方。
一年后,凱伊拉已步行了1000多英里,到達了烏干達。在那里,有個善良的家庭收留了他。他在當地找到了一個制磚的工作,干了6個月,把所賺的大部分錢寄給了母親。
在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凱伊拉無意中看到一本《到美國大學的留學指南》。他隨意翻了翻,得知美國大學會給優秀青年提供獎學金。于是,他給指南上的一些大學寫了獎學金的申請書。盡管他知道可能會遭到拒絕,但卻毫不氣餒。用他的話說:“試一試可能失敗,但不試肯定不能成功。”過了3個星期,他得到了喜訊:位于華盛頓維農山的史卡吉特谷學院同意給他全額獎學金。
凱伊拉立刻前往當地的美國辦事機構辦理簽證手續,但對方告知:“我們需要看到你的護照和往返的旅行費用之后,才能幫你辦理簽證。”
凱伊拉趕緊寫信向本國政府申請護照,但被拒絕了。因為,他說不準自己出生的年月日。于是,他又寫信向童年時曾教導過自己的傳教士求援。在傳教士的幫助下,他終于拿到了護照。
往返的旅行費用從哪里來呢?凱伊拉雖然無法籌措到,但依舊保持著一定要到美國大學讀書的堅定信念。于是,他又朝氣蓬勃地踏上了徒步的旅途。不用細說,他還是采取老辦法——從一個村子出發,到下一個村子休息,用換工的方式解決吃與住的難題。
凱伊拉深信自己的夢想一定能實現,于是用最后的一點錢買了生平的第一雙鞋子,并把它放在自己的包里,生怕被磨損。他想,我總不能光著腳走進大學吧。
凱伊拉穿過烏干達,來到了蘇丹,來到了喀土穆。他找到當地的美國領事館,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坎坷經歷與求知渴望。
熱心的美國領事對凱伊拉十分欣賞,并親筆寫信,將他的困難告訴了史卡吉特谷學院。
幾個月之后,在史卡吉特谷學院的大力幫助下,凱伊拉穿著第一套學生裝和第一雙鞋子,昂首挺胸地走進了學院的大門。
在開學典禮的大會上,史卡吉特谷學院的領導請凱伊拉以新生代表的身份發言。他發自肺腑地感謝了一切幫助過自己的人,同時激動地說了一段博得熱烈掌聲的話:
“當上帝把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放在我們心中的時候,就已經是對我們莫大的關愛了。我們要牢牢記住,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都沒有氣餒的理由。如果氣餒了,就要鞭策自己,馬上振作起來。只要我們喚醒了自己心中的巨人,就會擁有激情、勇氣和力量,就會義無反顧地向前、向前、再向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登不到頂的山,沒有渡不過去的水,也沒有走不完的路。永遠按照積極思維的原則努力,這就是我心中的巨人,這就是我能從非洲赤腳走到美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