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知識改變命運”成為一種壓力-成長
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被發現在宿舍衛生間內用毛巾上吊自殺,半個月后,有網友指出校方強行攆走住在女兒宿舍里的楊元元母親導致楊元元精神崩潰。是個人太脆弱還是學校太冷漠,抑或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這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爭議。
看到楊元元的悲劇,心里感覺被冰凍一樣寒冷,我完全能夠想象到一個女孩子在貧困的環境中掙扎,帶著母親求學的那份無比的艱難。尤其是,其中可能遭受到的同學的歧視和旁人的冷眼。盤旋在心中的一個疑問是:洪戰輝四年前不是“感動中國”了嗎?為何一個和洪戰輝有著一樣品質的女孩子,在四年后遭受到的卻是社會的冷眼?為何她之前就讀的武漢大學能夠給她的母親照顧安排一張多余的床位,上海海事大學卻始終不愿破了這個“例”,成全這對母女,難道真的存在一個非常困難的“制度”障礙嗎?
我真的很懷疑,當年的洪戰輝是否真的“感動”了中國,至少,上海海事大學的領導絕對應該不在其列。很多人一面在給洪戰輝鼓掌,一面卻對貧困的學子鄙夷,“帶母上學”不是什么學校美談,而是學校的恥辱!那些對貧困生說的好聽的話只是印在紙上宣揚而已,一旦真有哪個學生面臨實際的困難,那些為洪戰輝鼓掌的手早已冷漠地舉起一張名為“制度”的拒絕牌。
當然,我感到最為悲痛的還是楊元元的過度自尊、過度自強,以及與此同義的過度脆弱。為什么你連死都不怕,居然害怕活著呢?你選擇以那樣一種半蹲著吊在洗臉臺水龍頭上的方式痛苦而緩慢地結束自己的生命,該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當中你其實隨時都可以放棄,為何你竟然那樣決絕,那樣勇敢?!
楊元元自殺前一天曾感嘆:“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么多知識,也沒見有什么改變。”也許正是這樣的觀念頑固而倔強地長期占據著她的大腦,才使她最終做出了自殺的選擇吧?平心而論,相比一般的貧困人群,楊元元一家至少不算太差,更不至于無法過下去;而她所遭遇到的申請安排母親住宿被學校拒絕,以及母親被宿管從宿舍趕走的挫折,雖然痛徹心扉,但也不至于感到無路可走的絕望吧?
在眼下非?,F實的金錢社會里,越是貧困的人,越是對外界反應過分敏感,心理越容易受到傷害,越是顯得分外好強,越是難以面對挫折,尤其是一個正值青春的女學生。其實本科畢業的她,完全可以選擇工作,而不必繼續讀研;但正因為工作不順利,特別是對“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奉,可能使她重新選擇了讀研。對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這種選擇,誰不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呢?工作不順利當然可能被楊元元理解為學歷太低,于是選擇繼續讀書;但是在學校的種種遭遇,讓她對“知識改變命運”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于是感到所有的希望徹底破滅,這會不會是她選擇結束生命的最重要原因?
“知識改變命運”,多么好的一句話;但是在“讀書無用論”的背景下,這同樣又是多么無奈的一句話。貧困子弟不讀書固然沒有出路,但并不是讀書越多日后越順利。如果過度信奉“知識改變命運”,在讀書與命運之間做出不切實際的幻想對接,最后必然重重地傷害到自己,讓人產生嚴重的幻滅感。別讓“知識改變命運”成為一種壓力,別讓“知識改變命運”成為一樁命運的賭局。我們要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也要對前進路途的困難做出充分的預計。常言道“不要在同一棵樹上吊死”,讀書求學這棵“樹”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