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和面包錯過了兩千年-視野
近來看紀錄片《面條之路》,讓人不無感慨地意識到面條對人類生活竟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面條自問世之后,在中國得到了最大發展,而在西方,傳統上的主食都是面粉制成的另一種食物——面包。
然而為何如此?這恐怕未必是口味偏好,而是因為,食物的發展也總是受限于特定的社會條件,其演變遵循極強的路徑依賴。
面條和面包的原料都是面粉,而要制成面粉,自然首先得有麥子和石磨,而石磨在中國的推廣一般認為遲至秦漢之際。
不難想見,在不能將麥子磨成粉的時代,“粒食”是相當難吃的,因為只能放在陶器中蒸熟——米飯也是蒸熟,比麥粒可口太多了,但稻谷在先秦更罕見,屬稀有的美食。
或許可以作這樣的推測:中東種植小麥、發明石磨都較早,人們選擇的是在土灶中將面食烤熟;但中國在種植小麥時,石磨未推廣,以至于先秦的華夏民族可能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只能將麥粒蒸熟或煮熟了吃。
開始的差異決定了此后的一系列差異。陶器對中國人飲食習慣和烹飪方式的影響極為深遠,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中國人大量地使用蒸、煮這兩種方式,而這推想起來應該都源于在陶器中加水使食物變熟的做法,這與中東、歐洲那種將食物直接在火上烘烤的方式大為不同。
在全世界,只有中國兼用四種烹調方式:煮、蒸、烤、炒,當然此外另有燴、煎、炸、煲、熬、煨等做法,但毫無疑問,中國最古老的烹飪法是蒸煮,烤從未成為主流,而炒菜一般被認為是宋代以后才出現的特殊烹飪法,因此炒面原也是中國所獨有。
這樣,面粉這種食料,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便順理成章地發展成種類繁多的面條了:中國人既然慣用蒸煮而非燒烤,那么很自然地就把和好的面放進水里煮熟了。唐代出現刀切面,宋代則發展出細長的掛面,而中國人慣用的筷子又特別適宜于撈面條吃。簡言之,面條在中國,一如火藥、印刷術發明出來后在西方的傳播一樣,都遇到了最適合其蓬勃發展的社會條件。
不僅如此,中國的烹飪方式將面食全面整合了進來。除面條之外,又出現了包子、饅頭、餃子、餛飩、湯圓、粽子,總之它們都是或蒸或煮,而非烤制使熟。
而現代西方快餐的典型代表漢堡,其實仍是面包烘焙的變種。西方最常見的餅干,同樣是烤制而成。
飲食習慣一旦養成,常常極為保守。俞為潔的《中國食料史》對此頗為惋惜:“中國農耕社會的過早發達和蒸煮法的絕對優勢,使中國人與面包這一美食白白錯過了兩千多年的光陰。”
也不必遺憾我們和面包錯過了兩千年,如果當初中國人選的是面包,那么這世上或許會多幾百種面包,但肯定不會有1200種面條,甚至也不會有包子、餃子、餛飩和湯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