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能誕生2.2萬家百年企業-視野
不久前,我去浙江采訪。由于受全球航運業不景氣的影響,曾經作為浙江制造業巨頭的造船業,自然受到不少影響。然而,在舟山投資的一家日本造船廠——常石集團,卻依然是訂單不斷,而且不需要借銀行一分錢。
我感到很好奇,為什么常石集團可以成為造船業的“不倒翁”呢?我想起了2023年我去日本福山市采訪常石集團總部時的情景,公司董事長神原真人告訴我幾句話:第一句是,你的眼睛必須看到三年后的國際市場;第二句是,你的嗅覺必須聞出明年的市場味道;第三句是,你的錢包必須裝滿兩年的開銷。
這三句話,其實也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備戰備荒”。它告誡人們:要時刻關注和警惕國際市場的任何變化,并做出超前的預測,有錢不亂花,留作糧荒時。
所以,常石集團只做本業的事,一不被房地產誘惑,二不被“互聯網+”引導,創業99年來,只做一件事:造船。
我把常石集團的這種企業文化,稱之為“工匠精神”,鍥而不舍地、精益求精地認真去做一件事,不以追求高回報高利益為核心目標,不求一時輝煌,但求長久擁有,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誠信與品質是一切事業的保證。
常石集團的這種企業文化,讓三代經營者始終專注于傳統的制造產業,并因此成為該行業的風向標,能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提前進入避風港而不受摧殘。長期的積累,已經使得這樣的“工匠企業”對于市場有著特別的敏感和迅捷的判斷。
日本為什么有2。2萬家百年以上企業呢?因為日本百年企業創辦人的子孫,都以家業的歷史與祖傳技藝為榮,并代代相傳。
現在,“工匠精神”成了國內的一個熱詞,許多人在談到時,往往強調了開辦職業學校,培養“工匠”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培養“工匠”的社會環境,以為培養一批職校學生,就可以培養出一批“工匠”。其實不然,營造讓年輕人沉下心來去兢兢業業地學做“工匠”的氛圍,才是關鍵!
更重要的還有企業。一家企業不專心于做好本業,而靠玩資本游戲,靠炒房地產尋求一夜暴富;或是今天開快餐店,明天改成卡拉OK,這就更談不上“工匠”二字,更談不上“百年”之夢。
一個“工匠”,一定是一個耐得住寂寞、抗拒得了誘惑的人,一定是兢兢業業把工作當事業的人,也一定是具有“有飯吃就行”這樣特殊情懷的人,它是一種“品位”。培養一名博士生容易,但是要培養一名“匠人”很難。因此,培養“工匠”的最大前提,是必須去除浮躁和功利,否則,就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工匠”,自然也難以渴望百年企業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