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那舊時的炊煙-情感
記憶中,有一首鄉韻濃濃伴我成長的歌謠,依依裊繞在故鄉的上空,那便是:炊煙。
裊裊的炊煙,那是煙的舞蹈吧,那是流向天上的小溪吧。
炊煙來自哪里?來自灶臺。孩子們可能會一臉的陌生,灶臺是什么?現在,恐怕只有民俗博物館里才有吧,但半個世紀前,那可是鄉下家家戶戶必備的做飯工具。
貧瘠的鄉下,燒煤是件很奢侈的事,做飯的主要燃料只能是柴草,而在林木稀少的平原地帶,就連柴草的獲得也并不容易。女兒相親,有心人從對方門前或院內柴草垛的大小和齊整與否上,就能看出這戶人家是否勤儉會過日子。
孩提時,每到放學,我們就結伴到野外打豬草、挖野菜、撿柴火,只要一抬頭看見夕陽西下,村莊上空炊煙升起,就知道那是母親在招手喊我們回家吃飯啦。
炊煙里,有飯菜的香味;炊煙里,有母親的呼喚。
炊煙消散在何處?只知道風把它們帶到了天上,那煙一樣悠然舒卷的云,是人間萬家炊煙的歸宿?還是天上仙人的炊煙?
飯做好后,灶中火炭尚未全熄,我們會取一塊紅薯埋進去。一頓飯吃完,就會有濃濃的烤紅薯焦糊的香味彌漫出鄉村農家。
而飯后的父親,總是夾一塊火炭點燃他的煙斗,坐靠在土墻腳的一塊石頭上吞云吐霧,過往歲月里多少往事,成了他口中不絕如縷的裊裊香煙。
那些柴火,大半燃成了火,三分飄成了煙,剩下一點便是草木灰了。百畝之田糞當先,草木灰是上好的肥料,鄉下人是從來舍不得扔的。
后來,30里開外的萬安山開挖了煤礦,鄉下人大都壘起新式灶臺,先用散煤,后改用煤球,那挾裹著飯香的裊裊炊煙,那滿是煙火色的黢黑土墻,被歲月之風吹得沒了蹤影。
只有野煙依舊瀟灑在山林曠野上空,抒寫著鄉村特有的田園詩意。
秋高氣爽的秋天,山野、河畔、田間地頭,常有野煙如衣袂飄飄的飛天仙女,變幻著曼妙的舞姿隨風斜升裊娜入云,也許是貪玩的牧童點燃了一片荒草,也許是勞作的鄉親燃起了從將要深翻的土地里清理出的莊稼根莖和雜草。縹緲的云煙,把遠山近樹,曠野阡陌,長空雁鳴,中國畫般浸染出“隱隱飛橋隔野煙”的悠遠詩意。
炊煙,是溫馨的,裊繞著清苦歲月里的鄉韻親情,父親的辛勞在里面,母親的慈愛在里面,童年的記憶在里面。
野煙,是詩意的,曠野長天,幾處云煙繚繞,隨風而飄,隨風而逝,點綴了秋野的空曠,涂抹出季節的自然之美悠然之趣。
炊煙,是一曲田園詩般深情的老歌;
野煙,是一幅悠遠淡雅的山水畫卷。
煙,從化學成分說,不是什么好東西,但它曾經承載著人類的文明。最初的一縷炊煙,讓人類開始走出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現在,工業煙囪里的滾滾濃煙讓我們困惑無奈,戰火硝煙尤讓人糾結心悸。
只有炊煙,能帶給我“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深深懷念和溫馨感動;只有野煙,能帶給我自然的親切質樸和浪漫詩意的遐想。
炊煙生處有人家。炊煙相招,鴿哨相邀,那是一幅多么溫馨醉人的游子歸鄉圖啊。
人間煙火,其原意是否就指裊裊炊煙和萬家燈火呢?
居家過日,一日三餐,炊煙應是最具人間煙火味的。
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古典的詩意的飽含多少代人記憶和感情的東西,正悄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如炊煙、漁火、野渡、扁舟、山歌、民謠、習俗……
哪片煙云下,才是我記憶中的故鄉?
故鄉的原野,多了一座父親的墳塋,再也見不到父親煙斗里那小溪般的裊裊香煙,只有清明時節兒女哀思綿綿的如煙細雨。
炊煙,那是過往歲月一縷悠遠的記憶吧,那是逝去的親人那縷放不下的牽掛吧,但故鄉的天空,已然沒有了炊煙的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