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海底“拾荒”二十年-人物
2000年3月,22歲的吉林青年李波從長白山村莊出發,輾轉了三天三夜來到海南三亞灣。到達三亞灣的那一刻,他光著腳丫興奮地撲向大海,掬起一捧海水送到嘴邊,親口品嘗了海水的味道。
為了能天天見到大海,李波在海邊一家餐廳找了份雜工的活。每到下班時間,他都會興奮地扎進海里,游到筋疲力竭,癱倒在沙灘上。有時,他戴著泳鏡潛下水去,魚兒從各色珊瑚和珊瑚叢中游過,如同夢境般絢麗多彩。
2006年6月,一場超強臺風襲擊了海南三亞,臺風帶來的塑料袋、飲料瓶和掛著魚蟹的破爛漁網,使得海底的珊瑚礁叢、沙灘和近海變成了慘不忍睹的“垃圾場”。李波心中感到一陣陣刺痛,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還大海一個本來的面目,讓子孫后代都能欣賞到海洋世界的無限風光。一整天的時間,李波一個人在海邊,用繩子、編織袋捆裝和清理著大把大把的海洋垃圾。
在清理海洋垃圾的過程中,李波發現,海洋垃圾不只漂浮在海面上,堆積在沙灘上,還大量沉于海底。于是他購買了一套潛水裝備,一次次地閉氣下潛海底,徒手清理海底的塑料垃圾、包裝袋、草帽、人字拖和杯盤等海洋污染物。為了能更好地清理海洋垃圾,李波辭去了餐廳的工作,轉而從事潛水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之余,他把剩余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于清理海洋垃圾。
占了海洋垃圾十分之一的“廢棄漁網”,在漂流中會不斷纏絆住海洋生物,無論是潛水的人類,還是海龜、鯨豚、珊瑚等,只要被它網纏住或拖拽住,就幾乎只剩下死路一條。因此,廢棄漁網也被海洋環保人士形容為“幽靈”。
李波每次下海清理海洋垃圾時,珊瑚礁石、鋼絲、玻璃碎片、漁網和魔鬼海星等都會在他身上留下傷疤。他不經意地露出了雙手上幾個像被針頭扎出來的孔洞,這是最近在西沙清理“珊瑚殺手”魔鬼海星時留下的傷痕,手指腫脹到無法正常彎曲。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這些垃圾每年造成1500萬個海洋生物死亡,且數字每年都在不斷攀升。
“最關鍵的是要提升人們的海洋環保意識。”李波開始發動身邊的人,一同加入海洋保護行動中來。他會給游客講解海洋保護的知識并發放垃圾袋,告訴潛水的游客如果一會兒在海底看到垃圾,一定要撿上來。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清潔海洋的行列,他14歲的兒子也被他培養成了清理海底垃圾的小能手,就連三亞當地的漁民也都加入保護海洋清潔行動中。“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要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加入海洋保護的行列。”
一晃20年過去了,李波用20年時間和身上30處傷疤為代價,換來了40多噸海洋垃圾的清理,挽救了難以計數的珊瑚礁。他也先后獲得了“三亞好人”“中國好人”“感動海南十大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常常有人問李波,這樣做到底值不值?李波回答:“這20年來,我從海底撿上來許多各種各樣的垃圾,也得到了足夠回味一生的精神財富,大海把美麗都展現給了我們,我能做的就是盡心去保護它。”在近日的一次潛水中,李波發現海底的珊瑚悄悄冒出了新芽,彩色的魚群也開始穿梭在這片海域。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全國許多沿海地區的城市都在實施保護海洋、減少白色污染、維護海洋環境的行動方案。保護海洋也變成了全球行動,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涌現了潛水“拾荒”人,越來越多的環保志愿者都參與到海洋保護的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