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的深處-文苑
夏,暮色未至。我誤入一片中草藥園子里。
清涼的光影里,那些綠色枝葉,淡色花朵,盎然著,引誘我。
我的驚喜帶著古典的戰栗和清雅的藥香,若突然闖入《本草綱目》的深處。
看看,這就是白芷。這個,叫柴胡。原來,決明子長這個樣子。還有還有,蘇子、皂角、大黃、艾草……這些熟稔的名字讓我激動。它們,是我幼時的歌謠啊。
小時候,我時常到爺爺的藥鋪玩。故鄉的老屋里,爺爺除了出診,就守在滿室的藥香里。那一格格布袋里,掛著桃心的牌子,牌子上白色小楷寫著每一味藥的名字。每個名字都雅致美好,像爺爺溫暖的笑顏。那時候的爺爺面容清鑠待人溫和,他給人問診時的樣子專注又慈愛。他是一盞燈,眾人都被他吸引,尊敬地稱他先生。
那時,爺爺是我的偶像。
據說,我的家族代代行醫。自懂事起,爺爺便被他的父親嚴格教育,背誦醫書,也許,《本草綱目》屬于他的必讀典籍。和他年紀相仿的我的堂伯,每日和他在深宅大院里念書,識別各種草藥,認知其功效。也許,那個舊時代的院落里,他們也曾種植我看到的這片園子里的植物。看著它們抽枝發芽,晾曬成藥,看著它們被熬成湯水,祛除了病者之痛。也許,那個時候起,爺爺就有了醫者的仁善,不然,他的舉止言行怎會總帶了草藥般的清和。
我闖入的這個草藥園子是一所院校的試驗田。他們有藥物制作專業。可是,這個園子成了我目前遇到的最美的小花園,讓我回到夢般的故里。
還記得,爺爺帶我采過一次草藥。是到藥鋪附近的小溝中,采摘未盛開的蒲公英。那些綠色枝莖曬干后,可做藥治愈感冒。那是我童年小小的美好記憶之一。那么小,我就曉得采草藥是件美妙的事情。還記得,爺爺將吃過的橘子皮收集起來,擇晴好的天氣,曬在屋子前的空地上,亦可做藥。那時候,墻角的扶桑花開得正艷麗,青竹隨風搖曳。爺爺在給奶奶剝香蕉吃,伶俐的小黑貓在邊上撒嬌跳躍,藥香流淌,人間安靜祥瑞。
李時珍為寫《本草綱目》,踏遍明代山水,遍嘗草藥。我身邊這株株綠植,很多都是經過他的辨別篩選過的吧。若說我的人生遺憾,就是沒能跟爺爺習中醫,和這些清雅的草藥為伴。這些藥株的名字均那樣可如詩如畫,古典到讓人醉,像爸爸舊體詞里出現的文案般。
而今,故鄉的影子越來越遠。爺爺的樣子也許不再是我記憶中的容顏。也聽爸爸媽媽說起他的消息,總會有流淚的沖動。他老了,聽力不夠好,神志也不夠清晰。當年那個儒雅的醫者,今天再不能拿起聽診器,再不能給病者針灸,望聞問切;再不能,帶我采草藥……
原來,我對故鄉深深地,深深地,斷腸般地,牽念,潛藏在中草藥的情結中。
我著婉約長裙,站在這片草藥園子里,站在異鄉的斜陽下。突然想,放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