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知味-生活
“實是舊時風味,老難忘”,兒時所吃食物,味道總是最難忘的。
年少時,我便負笈離開家鄉到省城求學。工作后,常常得下廠礦、到鄉鎮,好客的主人往往會留下吃飯。由于改革開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餐桌上的東西越來越豐盛,也就吃了許多兒時從來沒見過的菜肴、果點等。然而,最難忘的還是兒時在家鄉吃的東西。
有人說,一方水土一方食,食物滋養及喂大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情感。人所習慣且給自己帶來感情的食物,總是小時候吃過的東西。
此話固然不錯,但細細想來,對故鄉飲食長久的眷念,或者說認為兒時在家鄉所吃,是人間至好之味,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兒時的家鄉十分貧窮,物資極其匱乏,即便有了什么,也太少,只能吃上一點點。家鄉人對此有一俗語:“少吃多知味。”
有人以為,細嚼慢咽地品嘗,就會滋味悠長。其實,“少吃多知味”,并不排斥狼吞虎咽。記得幼時,住在武漢的姑母有一次看望她的母親——我的奶奶,到了我們家,姑母拿出了一個面包,那是她坐了一天的輪船,作為午餐所剩下的。我和二哥每人分了一點,那是我們第一次吃面包,只覺得味道奇好,三口兩口就全下了肚。好多年過去了,那種“美味”仿佛還能品咂得到。
不要說,對于食物沒有細咀慢嚼,就無法遇見其中的靈魂。食物的靈魂其實就藏在“少吃”里,富足后也要少吃,只有以“少吃‘相遇’少吃”,兒時的美好滋味才會重逢,沉睡的家鄉甘美味道的記憶才能被喚醒。
好花插一枝,好酒只吃三盞。吃酒也一樣,兒時家鄉的酒能吃出一方水土的情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少吃”。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老友相聚,待以雞黍做成的飯菜,極為普通簡單,卻情味悠長。這或許是由于青山綠樹、雞黍桑麻,一派田園風光;抑或由于場圃、老友、淡酒,給人一個美的意境。這些也是原因,但也未必不是因為朋友小聚,小飲,即三五知己,精神交流得多,吃得喝得很少,才令人神思飄逸,滋味無窮。
這樣的“少吃”,雖說食物貧乏,“吃”出的卻是精神的豐盛大餐。
如今,往往是高朋滿座,珍饈美味,興觴相激,雖說能吃出狂飆盈袖,可往往讓人感到沒有真正的快樂。而兒時家鄉的三碗兩碟,樸樸素素,吃得卻是那樣熨帖舒服!也許正是由于“少吃”,鄉人們彼此才吃出心有靈犀,而心靈的相契相合,是最恰合最美好的滋味。
兒時家鄉食物的滋味最悠長,還因為那時鄉人借助食物相互往來,比如鄰里瓜棗相贈,果豆互送;或者要過年過節了,誰家烙了豆皮,打了豆腐,包了粽子,釀了米酒……給左鄰右舍送去熱騰騰的一份;抑或難得買回一瓶二鍋頭,舍不得獨享,便舉杯邀親朋……那份情意,那份滋味,就像窖藏的老酒一般,越久越甘美。
雖少猶與人分享,可謂困難之時真情見。
貧窮時的少吃,給了人味覺上的一抹“亮點”,并不是說在物質上就可不思進取,生活富足永遠是人們所追求的。但富了之后,要把富日子當作窮日子來過,這便是精神的富有,是“安貧樂道”。
無論是美味佳肴,還是精神食糧,最好不要饕餮,要有所節制。適可而止的人,一定會比暴食暴飲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感。
與“少吃多知味”相對的是“多吃不知味”,豈止是不知味!食飽傷心損氣。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喜歡吃某一樣東西,一旦不知節制,吃得過量了,好長時間只要聽說那種食物就會反胃,更不用說再去哪怕吃上一點點了。
生活總是給人留點缺憾,好讓明日翹首以待。“少吃多知味”,少吃,吃出一種精神來,吃出一種品性來,還有可能治好一些人貪婪饕餮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