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打還是不打?-生活
育兒交流群里,寶媽葉子大倒苦水。周末,她在家陪6歲的兒子寫作業(yè)。期間,小家伙很不專心,不是去吃東西,就是擺弄手機。葉子再三警告無果后,一時沒忍住,放棄了慈母形象,打了兒子!為人父母者,一定特理解葉子的矛盾內(nèi)心:明明不想打,卻往往情難自控。
為此,爺爺奶奶很生氣,外公外婆特憤慨,紛紛指責:“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靠打罵去教育呢?”網(wǎng)友也分成兩派,反對派:不能打,越打越不聽話;打孩子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創(chuàng)傷;你現(xiàn)在打他,他可能會記恨你一輩子。支持派:棍棒底下出孝子,必要時還是要動武;孩子鬧起人來,簡直就是混世小魔王,道理根本聽不進,不揍都對不起自己;我們小時候誰沒被打過,也沒見有人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直曾是許多中國父母的至理名言。但隨著思想空前解放,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這一傳統(tǒng)觀念不斷被質(zhì)疑、推翻。《童話大王》中說的較有代表性:“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讓你把他生出來的。”那么,“棍棒”就不需要了嗎?我看未必,孩子還是需要些體罰威懾的,尤其在他們還不懂分辨是非的時候。
成龍幼時由于對學習實在提不起興趣,所以在上完一年級后,便被父親寄養(yǎng)在于占元的梨園行學藝,還簽下了“生死狀”。于占元是出了名的嚴師,奉行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倒立、劈腿、蹲馬步是家常便飯,稍有差錯,就是一頓鞭打。電影《七小福》中,對這一情節(jié)有濃墨重彩的展現(xiàn)。一眾師兄弟中,于占元對成龍這個調(diào)皮的干兒子管教尤為嚴厲,他承受的皮肉之苦也最多。據(jù)成龍回憶,當時真擔心自己會被師傅打死,一度想逃離。
從生物學上說,我們從外界獲得刺激,會在大腦里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在適當?shù)臅r候釋放,就促使人尋求相應(yīng)的重復(fù)刺激。簡單來說,即疼痛是一種記憶,而一切記憶都會尋求再表達。成龍把疼痛和記憶,當成最為寶貴的財富,長留心中。以致多年后,在他終于熬成名角,遠離那個曾經(jīng)做夢都想離開的鬼地方后,卻滿是懷念和不舍。
對于體罰孩子,反對者有2點理由:
1。對孩子不尊重,西方發(fā)達國家,從來不打孩子;2。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心理陰影。事實果真如此嗎?英國雖在1989年通過法律,禁止學校和家長體罰學生,但2001年,就有40多所學校的教師和一些家長聯(lián)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請求,要求恢復(fù)體罰。很快,2006年英國頒布了《2006年教育與督學法》,使英國教師有了懲罰不規(guī)矩學生的法定權(quán)利。只是,他們有一套詳盡的流程,如體罰需要家長同意,要有專人監(jiān)督執(zhí)行,須備有懲罰記錄等。新加坡的鞭刑,也是如此。早在1948年,新加坡監(jiān)獄調(diào)查委員就定下了如下獄規(guī):“對于15歲以下未成年犯,只能由來獄法官判處最多細藤6鞭,鞭刑的行刑部位是犯人的臀部。”
再說家長擔心的心理陰影問題。哥們兒建華,少年時因一次考試考砸,被他爸爸用鞋底打得屁股開花。于是總想“一雪前恥”,還離家出走。心理學研究表明,沖動是行為系統(tǒng)不理智的各種表現(xiàn),是人的情感特別強烈、基本不受理性控制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顯然,對父母“報仇雪恨”,只是他一時沖動的荒唐想法。舊事重提,早已事業(yè)有成的他感慨:“他們都老了,打我都打不動了。”要知道,情緒作為一種本能的能量,是有積蓄效應(yīng)的,積蓄到一定程度倘若不去發(fā)泄,后果很嚴重。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那些養(yǎng)在溫室,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棍棒為何物的孩子,心理反而更脆弱。
當然了,這絕非慫恿家長體罰孩子。任何時候,都不可盲目體罰孩子,只能將之作為助其成長成才的一種補充手段。育兒群里,有家長反映,自己1歲的寶寶喜歡咬人,立馬有人出餿主意:給他兩巴掌,下次就不咬了。孩子咬人,只是牙齦發(fā)癢或發(fā)泄情緒的表現(xiàn),一打了之,當真愚不可及!
那么,究竟哪些情況,可以考慮“動粗”呢?
1。危險場景。孩子年齡尚小,好奇心重,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當他們身處危險場景而不自知時,就很有必要用“打”的方式。如當他們手指去捅電源插座,觸碰開水瓶,試圖打開行駛過程中的汽車門把手時,就必須立馬讓他們“長記性”。
2。違反規(guī)則。無論我們是否成年,都必須要有相應(yīng)的規(guī)則、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當孩子因貪圖一時的新鮮刺激或模仿大人時,很可能會在某些行為上突破道德底線,甚至越過法律準繩。如盜竊、出入酒吧夜店、抽煙酗酒、加入黑社會群體等。此時,父母就可以拿起“棍棒”,讓他們牢記教訓(xùn)。
3。屢教不改。《思想聚焦》中有句話特有道理:“你要知道,每一次屢教不改的背后,都是這種沒有原則的包容。”經(jīng)過父母、老師多次提醒后,依然明知故犯的孩子,父母萬不可聽之任之,必須給點顏色瞧瞧。如,多次提醒后仍癡迷電子游戲、早戀至早孕,甚至向老師大打出手等。
當然舉起“棍棒”時,需要特別注意3點:1。身體部位。無論你再怎么怒火攻心,下手時都不可隨心所欲。手心和屁股的神經(jīng)分布較少,且皮糙肉厚,可以作為下手的目標。2。適可而止。體罰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補充手段,震懾住熊孩子就足夠。萬不可陷入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的惡性循環(huán)。3。切忌人格侮辱。不少家長在氣急敗壞之下,往往會對孩子邊打邊罵:“你就是頭豬”“我怎么生出你這么個不懂四門的東西”“還不如扔了算了”……心理專家指出,當父母對孩子進行人格侮辱時,孩子內(nèi)心往往會自然反應(yīng):我是無用之人!我不是親生的!我是最不受待見的!我想死!此時,孩子內(nèi)在的自尊心降到冰點,繼而引發(fā)自卑心理和輕生念頭。恰當?shù)淖龇ㄊ牵尯⒆又獣园ご虻脑虿攀悄康摹?br/>
客觀來說,現(xiàn)在的孩子個個都是家中寶,即便犯錯,家長也不愿下手。但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多時候,都要家長、學校一步步引導(dǎo)才行。而這一過程中,倘若遇到孩子調(diào)皮搗蛋、破壞規(guī)則等人為阻力,一些可以讓他們形成條件反射的體罰威懾是必要的。梁宏達說:“身體上的疼痛,對孩子記憶力影響最深。嚴師出高徒,慈母多敗兒。但無論嚴師還是慈母,出發(fā)點都是一致的:塑造一個更為優(yōu)秀的孩子。所以,孩子成長道路上,請別吝嗇你的鼓勵、贊美,也別收起你的戒尺、棍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