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與我-人生
我經常想起12年前的夏天。7月的一天,成都天氣潮濕悶熱,我在一片漆黑的體育館里,聽著人聲鼎沸。在幾千人“MVP!MVP”的高呼聲中,一個身高超過1。9米的男子從舞臺中央隨著升降機緩緩升起——那是時年31歲的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球星科比·布萊恩特。他穿一件紅色T恤,被追光燈照耀,向全場觀眾揮著手。幾千人排山倒海的高呼聲,又變成了:“科比!科比!”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科比。他隔著球場不停地向觀眾揮手致意,面帶微笑投了幾次籃,在另一端看臺上的我和其他人一起,聲嘶力竭地喊著他的名字。用《大話西游》中的話說,那一刻,他就是一個蓋世英雄,從大洋彼岸踩著七彩祥云空降而來。第二年,科比又一次拿到NBA總冠軍,我又跑去成都見了他一次。
見到科比,圓了自己年少時的一個夢。那一年我高考結束,終于有大把的時間去消化那些被短暫封存起來的關于科比的視頻、雜志與圖書。暑假里,當得知科比會來成都時,我提前幾周就去相關論壇搜尋資訊,報名咨詢,尋找一切可能見到他的機會。
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愛上科比的?
最早的記憶是,小學時打籃球比賽,班里選擇了洛杉磯湖人隊的球衣,經過一番打聽后,我覺得34號奧尼爾太胖,出于虛榮心選擇了科比的8號球衣。從那以后,科比就被我視作偶像。我對他的成長經歷、球場紀錄如數家珍,收集每一期《灌籃》雜志,在宿舍里貼滿他的海報,模仿他的拉桿上籃和后仰跳投。十幾年后,一個初中同學告訴我,他至今還記得2006年1月的一天,科比單場拿到81分,我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興奮地對著所有人大吼大叫。
我為什么會喜歡科比呢?當時不滿16歲的我,大概只是覺得他球技精湛,于亂軍之中得分如探囊取物,是“籃球之神”喬丹的接班人。但后來我才意識到,更深刻的原因是,他幾乎擁有一切我所沒有的特質。我的胯下運球宛若慢動作,后仰跳投經常沾不到籃筐,原地摸高最多也只能摸到籃板……更重要的是,在面對困境時,我永遠缺乏科比那樣的勤奮、進取心與孤注一擲的勇氣。
我初中就讀于家鄉最好的一所私立中學,全年級1500多人,我在最好的班級。但我那靠小聰明的學習方法不再奏效,每次考試成績排名都在全班中下游。漸漸地,我似乎習慣了自己的落后,不愿去努力追趕,整天游手好閑,佯裝灑脫——我怕縱使加倍努力,也追不上那些天資聰穎的同齡人。
科比就不一樣了。他斗志旺盛,好勝心強,不僅擁有一流的天賦,還有極致的勤奮,能將自己逼至極限,不浪費一絲一毫的天賦。“見過凌晨4點的洛杉磯”是他最著名的標簽,“第二名就意味著你是頭號輸家”是他最洪亮的亞軍發言。他不甘居于人后,以球隊“二當家”的身份奪冠,自己單飛獨立帶隊后,屢敗屢戰,最終再拿兩個冠軍。那時候在我心中,科比是超人般的存在,是不可能失敗的,他身上有我所缺乏的另一面。
科比首次獨立帶隊拿冠軍的那一年,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他那一年。一個月后,我上了大學。與中學封閉的環境相比,大學更加開放自由,我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對世界也有了很多新的認識。這時候,偶像在我心中逐漸“祛魅”了,我意識到偶像不是完人,不必在他的身上尋找自己未曾擁有的模樣。
有一段時間,科比幾乎從我的生命中淡出了。我開始學會欣賞那些在競技體育中不那么成功的個人和團隊,哪怕是失敗者。在“失敗型”偶像身上,“人性”的那一面似乎更令人著迷:他們從巔峰滑落,跌倒,又努力爬起,最終歸于平靜,與命運和解。
科比再一次出現在我的生命里,是他在2023年受重傷以后。他在帶隊沖擊季后賽的一場關鍵比賽中跟腱斷裂,一瘸一拐地走回場上,完成罰球,然后消失在球場盡頭。看著那個鏡頭,我恍然意識到,原來強如科比,也有脆弱的一面。他不再是無所不能的“王者”,也會受傷,也會長久地陷入低谷。
但科比終究是科比,他最好的時光已深深銘刻在喜歡他的人心中。2023年,科比選擇退役。那一年,也正好是我碩士畢業的那一年。他退役的那一天,我正在清華大學的人文社科圖書館忙著寫畢業論文,即將跟校園說再見。4月14日那天上午,當科比退役的告別賽打響時,我看到閱覽室里至少有10臺電腦,都同時播放著科比的最后一場比賽,大家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科比也沒有讓我們失望,他砍下60分,以一種最科比的方式跟我們道別。
那之后的科比,專注于父親和商人的角色。然而,我們所懷念和喜愛的,依然是當年那個橫沖直撞、棱角分明的年輕人。每當科比穿上運動裝,帶著女兒吉安娜出入各大籃球訓練營時,球迷們都在翹首盼望著,他培養出一個女子籃球的不世之才。
這一切,在2023年1月27日被現實砸得粉碎。當科比離世的消息傳來,國內還是凌晨,我被不斷響起的微信消息提示聲驚醒,之后就再也睡不著了。
我無從知道,也來不及悲傷。畢業后,我成了一名記者。當所有人都在紀念科比時,我卻因要專心工作,連傷心和悼念他的時間都沒有。只是我深知,以科比的性格,他會希望自己的粉絲像他一樣,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沉浸其中,做到最好。
終于,有一天,當時間迫近午夜時,我忙完了所有工作,真正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紀念他。我想了很久,最后發了一條沒有文字的微信朋友圈,配了兩張圖,一張是他離去的黑白背影,另一張是《灌籃高手》里的一幕場景。畫面里,櫻木花道在球隊失敗后哭得像一個孩子,隊長赤木剛憲則像一位兄長,摸著他的頭,安慰他,叫他別哭,要昂起頭顱。
科比之于我,就像赤木剛憲之于櫻木花道,是偶像,是榜樣,也是兄長。他不僅有我沒有的另一面,也教會了我面對成年世界的規則與殘酷。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他陪伴我們走過了整個青春,是年少時光的伙伴與象征。他的逝去,也代表著我們青春的消亡。
如今,我長到了科比黃金年代的那個年紀,與他第一次空降成都時同齡,更能理解他輝煌背后的不易。初入中年的我,會時常念叨起這位年少時的偶像,想起那天被球迷們堵塞的成都一環路,想起在他退役的那個上午,那座圖書館里停下學習的年輕人和“不務正業”的十幾臺電腦屏幕。是他,讓互相熟識的我們同時從疲憊的現實中短暫抽離出來。也許,這就是偶像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