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凜冬改變著的世界-文明
“新仙女木”與農業革命
在研究人類文明起源的過程中,全球各主要文明之間有一些巧合,讓考古學家感到驚訝。比如,包括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在內的大多數人類上古文明,其最初的起源地都在北緯30度附近的地區,而且考古發掘表明,這些文明的最早一批定居者,都是在距今1萬年前后結束游牧生活的。基因溯源則顯示,人類開始嘗試馴化家畜、種植水稻,也大約是在同一時期。
也就是說,在距今約1萬年前,原本遷徙不定的人類,突然有一部分“開竅”了,不約而同地在這一時期逐漸開始向農耕時代過渡。問題是,促使人類這樣做的契機是什么?這個問題困擾了考古學家很久,直到最近才有個大概的推測——由于一次突如其來的寒潮侵襲。
仙女木是一種喜歡生活在高緯度寒冷地區的植物,在北極地區比較常見。然而,近年來,科學家發現,這種喜寒的植物曾經廣泛地生長在世界各地。他們在歐洲大陸的沉積層中發現了仙女木,這層沉積的仙女木出現在距今約1。3萬年前,而且時間跨度非常短,只有約1000年。科學家推測,在距今約1。29萬年前,地球氣溫曾出現驟降,地質學家將之稱為“新仙女木事件”。
那次氣溫驟降造成的影響十分巨大。首先,它可能是導致猛犸象、劍齒虎等一眾古生物滅絕的“最后一根稻草”。其次,它可能也結束了我們祖先過著游獵、采集生活的“黃金時代”。
從南方古猿與黑猩猩“分家”算起,距今有500萬至700萬年,在這期間的大部分歲月里,各種古人類都過著采集與狩獵生活。一個地方的東西吃完了,他們就去另一個地方。這種付出較少勞動就能填飽肚子的生活,雖然無法創造文明,但對古人類來說也算過得滋潤。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似乎完全沒有必要定居下來發展農耕文明。仙女木
但“新仙女木事件”一來,人類的活動方式被迫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各種動植物紛紛死亡,人類不得不開始尋找那些以前不吃的植物,捕食一些小型動物。他們開始吃各種植物,并最終在這些植物中選擇了小麥、水稻和黍,發現這些植株的種子可以吃。一些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把種子埋在地下會長出新的植株,于是他們就把更多種子埋在地下,漸漸地懂得了如何培育農作物。終于,他們學會了種植。
由于氣候災難性劇變,人類開始學著過苦日子,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抓到了幾只野豬,不舍得一下子都吃完,剩余的被圈起來。慢慢地,他們發現飼養也是有好處的,于是東西方幾乎同時開始了對野豬的馴化。
就這樣,在距今1萬年至8000年前,有一部分人類永久地改變了生活方式。他們定居在那個寒冷時代可以維持舒適生活的北緯30度地區,用盡心力培育這幾種動植物,以確保自己的生存。為了應對“新仙女木事件”帶來的挑戰,他們開始了探索和進步的歷程,逐步由四處遷徙過渡到半定居等待收獲的農耕生活方式,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巨大的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小冰期”與工業革命
如果說由于史料不可考,“新仙女木事件”與農業革命的關系還僅僅是一種猜測,那么,工業革命與另一場極寒天氣之間的關系則是確定的,這就是所謂的“小冰期”。
近代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很大程度上緣于煤炭開采業。最早的蒸汽機不僅燒煤,還解決了煤礦抽水問題。盡管早在9世紀,英格蘭就有修道士燃煤取暖的記錄,但在17世紀前,大部分英國人對煤炭毫無興趣。因為英國有足夠廣袤的林地,無論在有錢人家的壁爐,還是民間的冶鐵作坊,木材都是最受寵的燃料。
但大約從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期,這段時期被通稱為“小冰期”。氣候反常不僅造成農作物歉收和饑荒,也改變了很多文明的歷史進程。處于較高緯度的英國,受“小冰期”的影響似乎更大。英國人不僅要忍受糧食歉收,還要為冬天的取暖發愁。英國的冬季格外寒冷和漫長,學者魯道夫·呂貝爾特估計,這一時期倫敦2/3以上的木材供給都用作了取暖燃料。同時,奉行“海洋立國”戰略的英國還需要足夠的木材來制造軍艦,以木炭為燃料進行冶鐵等。
這些需求導致英國在17世紀出現了“木材危機”,自1500年至1630年,柴的價格漲了7倍,而同期物價只不過漲了3倍。于是,英國人被迫開始求助于一種原先看不上的木材替代品——煤炭。
由于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燒煤取暖原本被英國人討厭。許多酒廠、面包房和上流家庭拒絕用煤,因為“煤把食品和酒的味道毀壞”了。
但1666年倫敦發生大規模火災,上萬棟木質房屋被燒毀,導致木材進一步緊缺。為了熬過嚴冬,英國人不得不開始全力開采煤炭以供取暖,英國政府也出臺各種措施刺激煤礦開采。最終,這些因素促使英國完成了燃料從木材向煤炭的轉型。1738年,一位游歷英國的法國貴族發現,與歐洲大陸上煤炭還只是代用品不同,在英國,煤炭已逐漸取代木材和木炭,成為“英國制造業的靈魂”。1666年倫敦大火的場景
正是由于對煤炭的渴求,英國人不斷向下挖礦,甚至不惜挖穿透水層。為了解決抽水問題,最初的蒸汽機被發明出來。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蒸汽動力和設備開始應用于生產領域,工業革命終于發軔。正是煤炭方便運輸、熱效率更高的屬性,使蒸汽機這種新設備得以被多數工廠和礦山用作動力源。美國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認為,“如果沒有采煤的簡易手段,當時的經濟就不可能支持不斷擴大的鐵器制造和蒸汽機應用,而這兩項產業在英國工業化進程中至關重要”。
氣候在變暖還是變冷
2023年年末和2023年年初連續的寒潮好像讓氣候變暖的說法顯得不再真實,但事實上,寒潮頻繁出現,也是受氣候變暖的影響。
研究表明,這個冬天,東亞等區域的氣候異常寒冷,與2023年北極那個出奇炎熱的夏天有關。2023年9月,北極海冰異常少,極地渦旋減弱、分裂,難以“固定”冷空氣,渦旋偏向歐亞地區,歐亞中高緯度“西高東低”的經線方向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自2023年12月以來一直持續,而這有利于冷空氣南下。也就是說,由于氣候變暖,原本在北極上空盤旋的極地渦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在這個冬天頻繁“出圈”影響到了我們。
由于溫室效應,地球氣候正經歷新一輪變化,這個凜冬已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點。幸運的是,文明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強韌。人類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因“凜冬已至”而感到困苦,但在掙扎和奮進之后,都開辟出一條新路。那么,氣候變化是否會讓我們經歷第三次劇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