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的風景-生活
我從橫濱出發去東京,不認得路線,問地鐵站臺的小哥。小哥不太會英文,我的日語又溝通不暢,他先拽著我去看公示牌的地圖,指手畫腳一番;再給我一份地圖,用筆畫出路線;最后把我送上站臺,不斷比畫方向,直到我不斷點頭確認“OK”,他才放心,連著鞠了四個躬,回崗位去了。我乍進地鐵車廂,嚇一跳:時當黃昏,滿車廂衣冠肅穆,大家低頭看書讀報玩手機,氣氛謹嚴。后來坐過兩次才發現,東京的上班族坐車大多如此,倒不是專門板臉嚇唬我。
巴黎的地鐵線路,年齡差距甚大。老的極老,能追溯到20世紀初,車門需要手動按或拉,站臺之間的甬道都像古典式建筑;新的則很新,也快,站臺上廣告也換得勤。巴黎地鐵有許多賣藝人,我見過有老華人中氣十足,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法國人聽不懂歌詞,但聽調門高亢,還有湊熱鬧鼓掌的,給硬幣也格外積極。
葡萄牙的波爾圖有一條輕軌線路,其換乘路線極“詭異”,簡直是一次上山下鄉的短途遠足,而且得等24分鐘。有經驗的一下車就跑到站臺旁花田里坐著,曬太陽,喝飲料。所以在葡萄牙,坐軌道交通極易變成彼此關愛暖人心的旅途。里斯本著名的有軌電車線路,即去到貝倫塔的那一路,車行得慢。我去過三次,每次上車,都有老夫婦先問我一句“是去貝倫塔的嗎”,之后沿途每到一站,便回頭關照我“還有多少多少站”,待我下車時,老太太老先生一起揮手,笑得如釋重負。
我們從葡萄牙南部的法羅去度假區的拉各斯。在火車站臺,一位圓肚子大叔過來跟我們聊天,我們試著用英語和法語交談,該大叔搖頭,表示只會說葡萄牙語。我們給他看車票,18:30的車,距出發還有近一小時。他點點頭,表示知道了,指手畫腳,指揮我們去河灘看暮色。
到18:30,圓肚子大叔像過馬路一樣跳過鐵路,朝我們跑來,扯著嗓子喊:“Train!”一邊搶過我們的箱子,拽著就走,一邊手舞足蹈,指揮我們跟上。等把我們像趕鴨子一樣推上火車,他隔著車窗微笑。
在那列火車上,鄰座有位大叔,英語說得脆亮好聽。我正在猜:他是哪國人呢?大叔掏出個本子,里面有詳細的、直尺畫成表格的火車時刻表,精確到用不同字體和顏色,標明某一站停多少時間。一會兒說要找東西,打開箱子,我們便望見箱中細軟,分門別類,放得方方正正,仿佛拼積木般好看。鄰座的葡萄牙姑娘看得長吁短嘆,驚叫連連,最后嚷道:“你好有組織性啊!”我問大叔:“您是德國人吧?”大叔點點頭。
我在拉斯佩奇到羅馬的列車上,見一對老夫婦——老阿姨手持一籃櫻桃,老伯伯手持一本雜志。那對意大利夫婦只會意大利語,聽不懂英語或法語,但特別熱情,又愛打手勢。終于在下車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了老阿姨叫弗洛達,而且吃光了她的櫻桃;知道老伯伯叫弗朗切斯科,是在都靈工作的菲亞特工程師。我把在威尼斯買的玻璃瓶送給了他們,弗洛達在我臉上親了許多下;回到巴黎,連著三個星期,我都收到弗洛達寄來的火腿和臘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