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品性-人生
國內某知名女作家曾經回憶過這樣一件有關高級珠寶制作工藝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巴黎的卡地亞高級珠寶作坊,在依次觀看過鉆石切割、鑲嵌等工藝后,一位做了23年的拋光師引起了游客的注意。他每天的工作只有一件事,就是當基座和寶石都已經制作完畢之后,用一根細細的棉線,全方位打磨、拋光所有表面。即便是珠寶與基座的結合處,他也要擦得锃亮,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那是成品完成之后,根本看不見的地方。
一旁的游客忍不住好奇地問:“這一部分是鑲嵌之后的貼合面,你卻如此細致地打磨,難道不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嗎?”
老師傅看了他一眼,認真地說:“沒人看見,并不說明它不存在,至少上帝在看呢。”
此事雖小,折射出的道理卻發人深思。在旁人看來,幾十年來,這位珠寶拋光師都在重復做一件無謂的、浪費時間的小事。然而對他自己來說,他在堅持的是內心最根本的原則和規范。
有位赴法留學生曾記錄過另一件小事。那是法國國慶日,幾個中國留學生與當地同學約好去巴黎鐵塔玩煙花。待到夜幕降臨,準備點燃煙火棒時,中國學生發現身邊的法國同學都在小心地輕摳著棒上的火藥燃料,只留下薄薄的一層,不禁驚詫道:“火花棒就是要火藥多,才能燃燒得快,燒起的煙花才大而好看呀!”
法國同學回答說,“可是那樣雖然好看,卻會對空氣造成更嚴重的污染。”
既然選擇了放煙花,又何必顧及它的污染呢?再說,也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了人們該如何燃放煙花呀!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國學生,轉頭觀望整個廣場,驚訝地發現,鐵塔下方聚集了數百個人,每個人手中燃放的煙花都是經過特殊“加工”的。廣場上星點的火花,雖然看上去那么微弱,但卻已足夠照亮一張張臉。
“其實比習俗和他人管教更有效的,是人們內心的自覺和制約。”這段感悟,成為了中國留學生此次出游最大的心得感悟。
伊斯蘭教的圣者默罕穆德曾說過,好品性是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所在。然而關于好品性,我們卻常有誤解,以為“好的行為是需要被規范的”,“被他人認可的才是真正的善行”。其實,這種夾雜著功利色彩的想法,并不是真正的好品性。真正的善意和良好的言行,不應當來自外部的管教與監督。真正的好品性,源自我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