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文苑
【一】
如果村莊是鄉村的章節,涼亭就是卷首語,首頁上的插圖。它是村莊的表情,更像是一個引子,遠遠地引領著,告訴你五里十里外有村舍,把你帶到蒼茫古道的那一頭。
總之,它是欲系行人的樣子。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把村莊串連了起來,卻又維持一段固定的距離,默默注視并認真記錄著鄉野里發生的一切。
人們老遠就能看到它,在村頭、在路邊、在溪岸、在拾柴放牛的高山谷口、在遙遠的異鄉……仿佛老屋上空飄出來的一縷炊煙,心中一熱,押著了王維的韻腳“墟里上孤煙”。
從老屋里走出來,走出村莊,走過涼亭,就走進了外面恍恍惚惚的世界。
【二】
亭者,停也。
客官,坐下歇歇腳吧!這不是孫二娘的十字坡包子鋪,但也供休憩、宴集和送行。《世說新語·言語》說:“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
迎歸,相送。《西廂記》里長亭別,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他消受不了這樣的告別,她等不及此去的歸期。
杜甫的不醒客愁無賴春色到江亭,柳永的凄切寒蟬對長亭晚,晏殊的長亭路外綠楊芳草,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當然,最長最深的是姜夔自度曲《長亭怨慢》。
好一曲怨聲,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三】
走的人一多,亭就成了名亭。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石評梅和高君宇的陶然亭,杜牧的愛晚亭,沈復蕓娘的滄浪亭,王羲之的蘭亭,張岱的湖心亭……
走的人多了,遇到風霜雨雪的日子也多了,本來孤單一座橋的橋面上有了亭。
不管是風景亭,還是路亭、橋亭、渡亭,也不管是四腳亭、六角亭,還是八卦亭,亭始終敞開大門,不,拱門,吸附著光陰的塵埃,吸附著飛短流長。
風走過留下風情,雨走過留下雨意,飲者走過留下靈感,禪者走過留下偈語。
【四】
涼亭接納的,除了醉漢、流浪漢,更多的是過往行人。行人是提著竹籃的村姑,油嘴滑舌的媒婆,搖著撥浪鼓的貨郎,相親回家的小伙子,荷鋤晚歸的老農夫……村聞逸事,農事收成,閑言碎語,從四面透風的涼亭旁逸斜出。
人語、雞鳴、犬吠、水流、風聲,像粉嫩的桃花一樣,都是春風怎么藏也藏不住的。
富家女薛湘靈的婚轎在亭內避雨,遇貧家女,贈鎖麟囊。“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這段《春秋亭外風雨暴》真是雨疏風驟,穿云裂帛,聽得人耳酣面熱。
不見紅袖招,難聞后庭曲。
【五】
時光遮蔽了亭。
當年長亭里難別的黑發娘子,早變成枯井旁的白發老嫗,走出去的少年郎,又身在何處?
長亭凝聚著風塵的記憶,又成了記憶的耳目。行人深情地來,喧嘩地來,感慨地來,或匆匆,或悠悠,不過是幾記落在石板上的回聲罷了。
以前的涼亭留在古詩詞里,翻開詩詞,它的身影一個接著一個跑出來,披滿青藤,人字形,還是那么清秀,有著古道西風瘦馬的黃昏氣質。
那時是春風十里,彼時是波心冷月。
對岸是雞鳴茅店,此岸是人跡輕霜。
涼亭是真的涼了。
沒了涼亭,村莊還是村莊,只是少了意味深長的味道,就像樹林沒有鳥鳴,黃昏沒有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