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的力量-文苑
在青草泛青的山巔,老師引領我們一起朗誦。那是高一下學期,班級組織同學們去春游。登高遠望,滿目蒼翠,山河遼闊而壯美。老師說,我們朗誦吧。朗誦的是郭沫若的《雷電頌》。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四十六種聲音匯集在一起,像一條澎湃的河流,雄渾地行進在初春的風里。
突然,我們的聲音停止了,大家見到,瘦小的老師,突然攀上一塊巨石,他站在巨石的上面,奮力地揮舞著雙臂:“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那種激情的迸發,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
我很想哭。心中被一種崇高的力量牽引著,已止不住熱淚盈眶。幾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場景。
同學聚會,已不再是風華少年。憶起當年的情景,都歷歷在目。有同學為官,有同學經商,他們都說,沒法像那次那樣激動了,在那個高高的山巔,人像被火燃燒著,心像被炸裂了,渾身抖個不停。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周恩來在重慶》,其中有個情節,是周恩來勉勵郭沫若創作話劇《屈原》,使得話劇《屈原》在國統區山城重慶公演。當時萬人爭看,引爆巨大轟動。當演員金山演繹《雷電頌》,我看出他的動作,很像我當年的老師。當他朗誦到“炸裂呀,我的身體。”全場的人不由自主地站起來,用雷鳴般的掌聲,將演出推到了高潮。
朗誦是最樸素的表達方式,然而它是直抵人心的感人至深的力量。我們不是林黛玉,并不愿意長久地與淚水打交道。為什么常常想起那熱淚橫流的時刻?是因為我們懷念那久違的激情、崇高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