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的來歷-3分鐘典藏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后,國力日益強盛。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跟秦國交戰,紛紛吃了敗仗。這時出來一個縱橫家,說白了就是說客,他動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從而受到了六國君王的賞識,都封他為相。蘇秦胸前掛著六個國家的相印,那個神氣勁兒就別提了,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春風得意之際,他在齊國遇上了刺客,被當胸刺了一劍,氣絕身亡。齊王聞訊,既震驚又氣憤,要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又一想,刺客在暗處,大張旗鼓地捉拿,沒準打草驚蛇,反而讓他跑掉,怎么辦呢?
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斬首,把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皇榜:“蘇秦是個內奸,死有余辜。大王早想殺了他,卻找不到好的借口,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為得到賞金,四個人竟然在宮門外吵了起來。
侍衛把這四位“義士”帶到齊王跟前,齊王看見這四個家伙,恨得咬牙切齒??伤€是裝做非常高興的樣子,煞有介事地問:“既然蘇秦是四位殺死的,這一千兩黃金只好由你們四位平分,你們算算,每個人多少?”
這四個人不知道是計,異口同聲地立即回答說:“這好辦,每人二百五。”
齊王聽了之后咬著牙點了點頭,拍案大吼:“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首!”四個家伙就這樣成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