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人要有適度野心-成長視窗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了三十多年,魯冠球、張瑞敏,乃至王石等創業者,已經淡出或退出第一線,第二代接班已成事實。
“富二代”里面良莠不齊,怒其不爭是很多大佬心中的難言之痛。我講一個春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給大家勵志一下。
南方的圖騰為鳳,北方的圖騰是龍,很多時候,南北的差別,都在龍鳳文化之間。夾在中央的,就是古代文明的中心洛陽盆地。先秦時,南方最強大的是楚國,即兩湖及周邊的各大部落,其首領為有熊氏,是黃帝的子孫,祖上做過周文王的帝師。東周初年,討封于周桓王,冊為子爵,人稱“楚子”。后來,楚子漸漸坐大,直接邁過公、侯、伯三道坎兒,僭越稱王。中原各國當然不認賬,為此,沒少爭吵、動手,但是,誰也沒能把誰怎么著。
經過十幾代的勵精圖治,楚王熊通一崛而起,號為“武王”,在位五十一年;繼位的兒子“文王”,也是一橫主兒,獻和氏玉那人的腳,就是叫他砍下來的,他娶了裝啞巴的息夫人;他們的兒子楚成王更厲害,逼死老爸,與中原各國打得一塌糊涂,可惜,遇到五霸之首的晉文公;楚穆王同樣驍勇善戰,不過,也只留下了很多歷史故事而已。
楚國的老大們有幾個特點:絕對爺們兒,殺人逼宮,極其貪玩兒,又能改邪歸正。
年輕的楚莊王亦如此。他曾喜歡過一匹寶馬,寵愛得不得了,寶馬死后,非要按大夫禮儀厚葬不可,誰勸殺誰。
于是,優孟玩起“楚式”幽默:“大王,這么好的馬,得以君王之禮待之啊。”
莊王樂了:“得了得了,別跟我耍小聰明,隨便埋了吧。”
這時的楚國內憂外患,天災不斷,附屬的庸國反叛,“附庸”就是這么來的。
莊王無能為力之余,索性裝傻充愣,采取抱殘守缺的策略:與其多動,自曝其短,不如不動,靜觀其變。
莊王諸事不問,游獵戲耍,天天舉辦酒宴,載歌載舞,不醉不散,用酒席來代替辦公桌不說,還立一牌子:“進諫者,殺無赦。”
三年過去了,老臣們急了,伍舉闖進來,說有一個謎語特來請教。
楚莊王醉眼朦朧地聽著,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
伍舉說:“大王,您猜猜這究竟是一只什么鳥呢?”
楚莊王笑了,回答說:“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伍舉聽了,高興地退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莊王還是喝酒打獵玩兒,蘇從心想,別打什么啞謎了,直接到酒席上號啕大哭吧:“我太傷心了,楚國完了。”
莊王說:“你這老頭兒真傻,不怕我宰了你嗎?”
蘇從說:“我才不傻呢。我死了青史留名,傻的是你,看你怎么去見列祖列宗啊。”
莊王深為感動,也覺得時機成熟了,于是,罷掉酒宴,解散歌舞,開始了爭霸大業。
所謂干大事,該做什么不難知道,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做、怎么做。楚莊王謀定而后動,出手不凡,先是雷厲風行地改革吏治、強化軍事、發展農桑;然后與齊國暗通款曲,傾力滅掉庸國等山戎勢力,震懾拉攏緩沖地帶國家宋、鄭、陳、蔡,不失時機地一舉擊敗晉國。最后,終于飲馬黃河之邊,會盟十四國諸侯,成為春秋霸主。最牛的是問師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輕重如何?。窟@就是“問鼎中原”的來歷。
莊王曾寵信大臣虞邱子,夫人樊姬卻說:“我跟隨大王十一年,推薦了二位勝過我、七位相當于我的后宮妃子,為什么呢?因為她們賢德淑惠,能與我一起侍奉您;虞邱子正直能干,為什么這么多年沒能推薦賢人呢?這是不忠不智啊。”虞聽說后,十分慚愧,舉薦孫叔敖替代自己,輔助楚國大治,使莊王達到了霸業的頂峰。
楚國幾代以后就衰落了,符合盛極而衰的規律。我們溫故而知新,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權力過渡都需要幾點:一是留一套好班子;二是身邊有個好女人;三是企業有一種好文化;四是堅持一套好制度。
最重要的是,接班人要有適度的野心,沒有野心,干不成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