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醉無良方-生活錦囊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現今,酒已經成為入世的實用主義者,成為人際交往的必要環節。酒事即人事,酒品即人品。那么,喝酒臉紅的人,是否意味著酒量大?市面流傳的解酒藥,真的能讓你千杯不醉嗎?
臉紅≠酒量大
喝酒上臉,一喝臉色就像關公的兄弟們,你得小心了。酒桌上,常用來勸酒的辭令“臉紅說明代謝快、酒量大”,其實并無多少依據。
背后的緣由還得從酒精代謝說起。人們飲酒作樂,不管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其實入肚的主要是酒精,更專業的叫法是乙醇。作為一種化學物質,酒精主要在肝臟內被分解代謝。首先,乙醇脫氫酶將它“撕裂”為乙醛;此時,決定你臉紅與否、酒量大小的關鍵因素閃亮登場了,那就是乙醛脫氫酶。它能將乙醛轉化為乙酸。最后,乙酸變成二氧化碳、水,排出體外。
在上述環節中,如果乙醛脫氫酶出了紕漏——數量與活性不足,就會導致乙醛過多蓄積。乙醛可比乙醇毒辣得多,只消一丁點量就能讓人醉態連連,表現為面紅耳赤、頭暈目眩。有些人酒量大,很大程度上是這種酶相對夠用而已。而乙醛脫氫酶的數量和活性相對較低的人,由于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謝,其體內就會發生乙醛蓄積,更容易出現醉酒癥狀。因此,一旦聽信“臉紅說明酒量大”的俗話,可就上了賊船了。
喝混酒
人們常說“喝混酒容易醉”,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事實上,喝混酒易醉,并不是由于不同酒水的先后混喝造成的。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喝混酒時人們更容易不由自主地多喝,人體攝入的酒精量也更多。下一次,當你不得不混酒喝時,主動控制飲酒量,便無形中減少了酒精的攝入,也便沒那么快醉倒!
還有說法稱,先啤酒后白酒,容易醉得快。理論上,啤酒等含氣泡酒水更易刺激胃黏膜,導致人體吸收酒精更快,酒醉出現得更早。可真相在于,是否酒醉與體內酒精量的多寡有關,與酒水的具體種類關聯并不大。換句話說,喝5瓶啤酒可能等同于4兩白酒,兩者所含酒精量相同。事實上,只要含有酒精,不管喝什么、怎么喝,喝到一定程度后,酒醉是必然的。
不倒有訣竅?
觥籌交錯前,主持者常會說: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人們的常識是,空腹飲酒的話,酒量會大減,也容易醉酒。長久的酒桌征戰史也告訴人們,甫一上桌,就該像惡狼撲食,埋首低頭地猛吃一番——多吃高脂肪食物,多喝水或用酸奶墊底,能讓人不容易醉酒。
仔細推敲,這有一定道理。首先,飲酒前多吃有助于延緩酒精在胃和腸道的吸收,能使大部分酒精與食物混合,降低單位體積內的酒精濃度。換言之,食物此時就像是緩釋膠囊——原本十分鐘就吸收一空,現在可能被緩慢延長了。這意味著,體內的酒精在吸收與代謝間,建立起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此時,血液內的酒精含量讓人微醺,但尚不足以讓人醉倒。
作為一種小分子化學物質,乙醇能自由透過細胞膜。這意味著,當它從口腔起始,經食道進入胃、腸后,便能迅疾進入血液循環。從醫學角度講,酒精入肚,在5分鐘左右即可吸收入血液。一般的,飲酒45分鐘內,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會達到頂峰,某些人可能再喝30分鐘才出現最高濃度。這就與酒精是否被延遲吸收很有關系。如果“肚里有貨”,如脂肪(肥肉)、高蛋白和高纖維食物,就能延宕酒精在胃內被吸收的過程,延緩酒精濃度峰值到來。另一項小提示是,碳酸飲料和高溫將會使酒精吸收加快。
解酒無良方
醫學上,醉酒被稱為酒精性中毒。酩酊大醉后,很多人言之鑿鑿地告訴你解除醉酒或宿醉的獨門妙計:喝濃茶、服用保肝藥、吃香蕉或多喝水。很不幸,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這些方法有用,有些甚至是有損健康的。醉酒從根本上說是飲酒所致,要想杜絕醉酒,那就遠離酒瓶,或者少喝為妙。
早在2005年,英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就通過實驗驗證過常見的解酒方法。這些辦法包括3種藥物、4種食療方法等。結果顯示,人們常用的解酒方法對緩解醉酒后某些癥狀(如惡心、頭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除醉酒狀態。換言之,它們只能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要起到切實的解酒作用,幾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不少打著解酒旗號的保健品,若仔細看成分說明,大多是L-谷氨酸與維生素C。事實上,這些本來就存在于日常的食物之中。如果你相信它們有效的話,還不如多吃兩口菜呢。
有些解酒藥的使用說明中會有“本藥品藥效強勁,服用時請同時飲用兩大杯水,睡前再飲一杯”之類的話。實際上,這些藥品的“神效”已不重要,重點在于你喝了很多水,被人體吸收后,擴充了血管容量,從而降低血液里的酒精濃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醉酒后的口干和胃部不適癥狀。有些人還會在飲酒前服用達喜等胃藥,它們也只能對飲酒產生的胃黏膜燒灼感有一定緩解作用。
標榜具有解酒功效的藥物,多半只起到安慰劑的作用。解酒藥多含氨基酸、維生素和各種活性酶,頂多有緩解頭痛、惡心的作用,但絕不會使你酒量倍增,千杯不醉。當你酒醉癱軟,心中茫然時,最好的藥物是時間。身體需要時間來代謝清除超量的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