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該去整容-人與社會
最近,有一部韓國電視劇非?;穑袔讉€韓國男演員也非?;?,他們都很漂亮,身高一米八以上,都有兩條大長腿。我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順便看到了一篇文章,普林斯頓大學一位哲學教師寫的,題目叫《丑人受排擠》。文章說,我們今天的文化和古希臘差不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漂亮,雖然還不會給孩子做吸脂手術或者填充手術什么的,但孩子們都會從牙醫那里得到一個禮物,那就是牙箍兒,有了牙箍兒,牙齒才不會松散稀落,牙好才會有美麗的微笑,而微笑對于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人們會說,箍牙是為了健康,可實際上,牙箍兒就是現代社會的“裹小腳”。作者還引用了尼采的一段話來談論減肥。“丑陋敗壞我們的精神和能量,讓我們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悲觀。”他說,為什么大家在意“減肥”,因為我們對肥胖者感到憤怒和惡心。只不過大家不愿意說出來,一說出來就顯示出了自己的不道德。
瑞士歷史學家布克哈特說,希臘人受美麗外形的影響巨大,并且非常直率地表達他們的這種價值觀。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希臘盟軍統帥阿伽門農召集士兵大會,一個名叫特西特斯的普通士兵站出來發言,公開激烈批評阿伽門農,這位挑戰權威的士兵很快就被奧德修斯揍了一頓,在荷馬的描繪中,這個特西特斯是“最丑也是最壞的”,他羅圈腿,駝背,溜肩,禿頭。把“丑”和“壞”連接起來并不是荷馬的獨創,在希臘語中,“美”同時意味著“高貴”,“丑”同時是“無恥”的意思。布克哈特在《希臘人與希臘文明》中強調,美與精神上的高貴一致,是希臘人一種確定無疑的信仰。他們會給美麗健壯的運動員樹立雕像,紳士會和俊美的年輕男子約會,給后者提供人生經驗,戰俘如果很漂亮,就會得到釋放。這種給予“美”的嘉獎,伴隨著對“丑”的打擊。
早在2003年,就有一份心理學家的報告說——許多領域存在著相貌的偏見,教師給學生評分的時候會看重相貌,選民投票給政治家、陪審團判定嫌疑犯的時候,相貌都在起作用。找工作的時候,相貌當然很重要。孩子仰望大人的時候,他們看相貌,大人看著小孩子的時候,也注重相貌,我們都是“外貌協會”的。丑人受到排擠。亞里士多德說,除非你的孩子得到快樂,否則你不會快樂,沒有好的外貌,沒有人會真的感到快樂。你想讓孩子幸??鞓??那你自然希望孩子是漂亮的。如果孩子是丑的,那他未必不能感受到快樂,但丑陋是快樂之上的污點。
最近這些年,韓國電影、韓國電視劇都非常流行,但我看得少,一直沒看到他們拍攝自己的“整容術”的故事。整個國家,除了泡菜,沒什么好吃的,卻希望人人漂亮,街上雖沒有警察檢查每個人的容貌,但社會風氣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容貌負責,不整容就會被看作“民族敗類”。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是這樣說的,丑被看作衰退的一個暗示和表征。人憎恨的是人這一類型的衰退。為了顯示我們的美,為了顯示整個國家的欣欣向榮,我們得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