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村民都愛旅行-人與社會
地球不知道啥時開始成村了,我們都成了村民,而村民們都不知不覺地愛上旅行了。
一進入7月,翻開微信朋友圈,這個在美國自駕,那個在柏林漫游,巴黎更是像同學會一樣熱鬧,國內碰不到的同學,在那兒倒共進午餐了,拍出的照片自是有股嫵媚風流,背景是烏泱烏泱的人頭還有埃菲爾鐵塔自來水塔似的露個尖兒。韓國更熱鬧,街上中國人怕是比韓國歐巴還要多了吧。
中午和朋友吃飯,天南海北地聊著,朋友一句話飛過來:“你去過尼泊爾,我也打算去,攻略分享一下唄。”我撓撓頭:“一年前去的,文字的東西早沒了,有什么你問吧。”在回答了諸如:當地水能喝嗎?食物好吃嗎?……他又來一句:“那兒主要玩什么?”我終于沉不住氣了:“走路,看山,吃土豆!”——在徒步的過程中可不是看一天三變的山景嘛!看山巒上金色稻浪里農戶的炊煙,看夕陽把金色散漫地灑在素凈的雪山上,看登山鞋踩著厚厚的積雪,旁邊是一朵艷麗寂靜的小花,然后每天沒有選擇地吃山上客棧里的土豆。當他聽說每天要在雪地里走六七個小時以后,困惑而又小心翼翼地問我:“這么累,那到底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兒呢?”我待了待,反問他:“那,你究竟是為什么想去呢?”
QQ“嘀嘀”響,老同學問我:暑假有什么安排?我回她,想出去走走。她回我,對,出去走走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我打算帶孩子去香港迪士尼樂園玩玩。我回復:嗯,這挺適合孩子的。微信“叮咚”一聲,一小姐妹:“我在外面玩野了,心收不回來了,外面的天空好大,家里的天空小小一塊,透不過氣來。”她剛從國外玩回來,我沒回復,不知道怎么回,她又飛來一句:“西安攻略有沒?”我第一反應是回:“網上有”,想想缺乏誠意,于是回復:“去幾天?”“三天,夠不?”呆半晌,我問:“去吃面?”她又問:“好吃不?”我一頭汗地答:“如果你為了看陜博,去三天,我倒理解”。
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各個大陸之間交通便捷了,聯系緊密了,相對地,碩大的地球也變村子了,村民們坐著越洋飛機從村東頭跑到村西頭曬太陽,村南頭跑到村北頭看極光,消耗著巨額的能源,如此便以為生活更開闊、靈魂更自由了。
而我,下周打算和同學一起去稻城亞丁,一行四人,帶好抗高原反應的維生素片,買好回程飛機票,并不現實地期望在峰巒奇偉間給生活找回新的溫度,在輾轉艱辛中讓心靈想念平凡的幸福,當然最終,也許遭遇的不過是頭痛欲裂的高原反應和散發異味的被褥。好吧,然后,南山的青蛙回自己的山頭,再一次開始期待,期待另一個自己從沒踏足過的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