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最美的老師-流行·視覺
還記得第一位表揚你的老師嗎?還記得第一位給你打氣的老師嗎?還記得在你人生道路上給你指引過方向的老師嗎?讓我們一起回顧不同影視作品中的老師形象,他們或執著,或聰慧,或勇敢,或深情……其間或許有一位老師就會契合你記憶中的某次溫暖。
生命因你而不同
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庫巴老師身上展現出了大愛的光芒。說他大愛,不是因為他善待學生,不是因為他投身慈善,而是他面對一個幾乎對生活喪失信心的孩子所做的一切溫暖的事。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特殊”的孩子,你會如何看待他?更甚者,如果這是你的孩子,你又會怎么辦?當這個難題擺在伊桑父母面前時,他們選擇了逃避。而這個“特殊”的孩子,被家人放逐到寄宿學校后,依舊孤獨不安。所幸,美術老師尼庫巴出現了。他感知到了孩子的恐懼,他愿意為孩子的生活帶來改變。經過尼庫巴的精心培養,伊桑終于成為一顆閃亮的星星,并重新找到生活的自信。尼庫巴未必是最優秀的老師,但一定是最有責任感的老師。
當所有的老師都認為伊桑已經無藥可救的時候,尼庫巴卻在耐心尋找伊桑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他發現原因后,在美術課上給大家講了一個關于特殊人群的故事。在那些故事里,他列舉了一些兒時患有“閱讀障礙”癥,長大后卻取得舉世成就的人。說完故事,尼庫巴摸了摸伊桑的頭,告訴他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就是這樣平等的姿態打動了伊桑,這個年幼的孩子愿意相信眼前的人會幫助自己。
尼庫巴陪著伊桑練習拼寫,去伊桑的家中與他父母溝通,他陪著伊桑玩耍,教他學習的方法,在游戲中訓練伊桑的算術能力,在伊桑幻想的世界里發現他繪畫的天賦。而等到畫畫比賽的那一天,伊桑清晨起床,對著鏡子穿好校服梳好頭發,背著他的小書包去了尼庫巴最初給他信心的地方看日出。
尼庫巴終于看到伊桑出現在比賽現場,他欣慰地笑了;而伊桑看到尼庫巴畫筆下快樂的自己時,這個孩子的心徹底溫暖了。他投入尼庫巴的懷抱,留下了屬于成功和喜悅的眼淚。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特殊”的孩子,即使他們沒有遇見像尼庫巴這樣充滿愛心的老師,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飛翔。就像尼庫巴老師說的那樣:“我們中間一直都有那樣的人,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思維看世界。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們的想法不一樣,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們。他們被冷落,但是他們中間出現了最后的贏家,于是使世界驚艷。”
音樂是希望之光
《放牛班的春天》里,馬修老師形象的表現,來自他和孩子們在音樂上的互動。馬修的責任感,體現在他對音樂一絲不茍的熱愛,以及他對孩子們的耐心和慈父般的關懷。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一位和藹的男老師面對的是一群調皮的男學生。馬修非常謙和,甚至有些不自信。這份不自信,來自懷才不遇,也因為心中無法企及的音樂夢。
當馬修發現這群孩子的天賦后,他給男孩們呈現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禁閉、沒有體罰、沒有缺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一切音符都是跳動的、溫暖的。在音樂的世界里,孩子們看見了夢想的形狀。在馬修深夜為孩子們譜寫的樂曲里,寄托了他的關愛與希冀。
最讓馬修頭疼的學生就是莫翰奇了。這個孩子的心最難靠近,可在音樂上,他也最有天賦。等到他放下所有防備愿意接受馬修的教育時,他已經開始擁有金色的未來了。
還有貝比諾。每周六,這個年幼的孩子都會坐在石階上等待父親的到來,哪怕從未如愿。因此,在影片的結尾,他一路小跑追上馬修請求帶他走時,孩子臉上的期待讓人無法拒絕。樹林間投下的斑駁光芒映射了燦爛的一天,幸運的星期六,貝比諾終于找到了家的希望。
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馬修孤獨沮喪地離去時,漫天飛下的紙飛機,他清楚地認出了紙飛機上那些孩子們的筆跡。在抬頭的一瞬間,他看到了一雙雙小手從高處的窗戶伸出來與他道別。在學生們清亮的歌聲里,馬修離開了這個叫“池塘之底”的地方。然而馬修對音樂和教育的熱愛并未終止,貝比諾告訴我們,馬修終身教授音樂,直至生命的盡頭。
貫穿全片的主題曲最令人動容,沒有什么文字比這首歌的歌詞更能體現影片的靈魂: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馬修就是那道希望之光,指引學生們找到了生命中的熱忱和通往榮耀的道路。
再見,偉大的船長
看到《死亡詩社》時,不要被名字嚇到。這個溫馨的故事講述了基廷老師,他像一位船長那樣教會了學生們抗爭的勇氣,也教會了他們獨立思考。
當老師不再是那個在學生耳邊念叨規矩的角色,他還算稱職嗎?如果他敢于挑戰權威、質疑傳統,那么,他的學生一定不缺乏勇氣和創新精神。約翰·基廷就是這樣的老師,不守舊、不刻板,果敢里帶著智慧,風趣中彰顯著力量。他眼睛里偶爾閃爍的狡黠,讓人不能不喜歡。
影片伊始,一場嚴格的開學儀式正在進行著,院長在這個神圣的場合告訴學生屬于威爾頓預備學院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卓越。這四個詞匯,無一不交代了威爾頓預備學院的背景,這是一所追求榮譽、嚴格遵守傳統的學院。
基廷的存在,是代替離去的英文老師。雖然他也畢業于這所古老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但基廷身上具備的活力與熱忱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他大概是威爾頓預備學院最有特色、最大膽的老師了,充滿激情的課程演講,聲情并茂的詩歌朗誦,他甚至蒙住學生的眼睛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他告訴學生們什么是理智與狂熱,他教會他們勇敢與謹慎。
在他跳上課桌的那一瞬間,他已經給學生們展現了另一個看待問題的視角。而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告訴學生們如何獨立思考——雖然獨立思考、追求自我在風格古板的威爾頓顯得那么困難,以至于尼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熱愛表演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最終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
尼爾的離開,深深刺痛了觀眾。影片中所有出現過的喜劇色彩全部變得黯淡,基廷獨自坐在昏暗的教室里翻看尼爾的課桌。在尼爾的抽屜里,有一本《五百年詩集》,基廷翻開詩集看到扉頁,淚水終于落下。在扉頁上,寫著基廷的名字,還有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些,正是基廷教育他們的理念,要用自信與激情為想做的事情做出一切努力。
學生們叫基廷老師“船長”,代表著對他的信任和崇敬。雖然這艘船并沒有成功出行,但對很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駛向了夢想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