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生活錦囊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寫了這樣一件事:
眾人到蘆雪廠吃肉聯詩,吃畢、洗漱之后,平兒發現自己帶來的鐲子少了一只,便急急忙忙地左右翻找,卻怎么也沒找到,大家也跟著著急起來,但王熙鳳卻一點也不急,笑著說:“我知道鐲子的去向。你們只管作詩去,我們也不用找,只管前頭去。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眾人見王熙鳳這樣冷靜,也就放下心來。在接下來的兩回中,曹雪芹對丟鐲子這件事只字未提,直到第五十二回,才從平兒的口中說出結果,平兒對麝月道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那時洗手時(鐲子)不見了,二奶奶就不許吵嚷,出了園子,即刻就傳給園里各處的媽媽們小心查訪……(過了幾天)你們這里的宋媽媽去了,拿著這只鐲子,說是小丫頭子墜兒偷起來的,被她看見,來回二奶奶的……”事情調查清楚了,鐲子找到了,偷鐲子的人也暴露了,但回想事件的處理過程,我們不得不佩服王熙鳳的冷靜、精明,發現鐲子丟了的時候,眾人都著急起來,只有她不急,說笑著把事情壓了下來,不使事態擴大,以免打草驚蛇,暗中卻派人到各處查訪,終于使事件水落石出。由此可見,冷靜不僅是一種處世態度,也是一種智慧!
無獨有偶,在讀宋史的時候,筆者又讀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張魏公是南宋的一名邊官將領,有一天晚上,他設宴宴請自己的部下,正喝得高興之際,手下人來報,說另一位邊官將領統制酈瓊帶著人馬叛變,投降受金人冊封的偽齊皇帝劉豫去了,這條消息傳開,滿座將領都大驚失色,因為這樣一來,必然會使我方邊境受到嚴重威脅,但張魏公卻絲毫不為所動,一副處變不驚的樣子,笑著告訴大家不必理會這件事,繼續喝酒,而且要痛快地喝。就這樣,張魏公帶著大家一起飲宴高歌,歡笑如常,就像什么事也沒發生過一樣,一直喝到深夜,眾人方酒足飯飽地散去。待眾人都散去了,張魏公寫了一封信,是寫給酈瓊的,信上寫道:“這件事可以辦成,就把它辦成功;不能辦成功,趕快保全部隊回來。”然后,派一個信使帶著此信給酈瓊送去。此信當然首先被劉豫的手下士兵截獲,劉豫手下的將領得到此信,立即對酈瓊產生了懷疑,不再信任他了,反而把酈瓊和他所帶去的軍隊全部看管起來。就這樣,張魏公用一封信化解了邊境危機,事后,當有人問起時,張魏公解釋說:“如果當天晚上,我們驚慌失措,必會增加敵方對酈瓊的信任。我故意表現出不在乎,就會引起對方的懷疑。再及時送去一封信,敵方就會對酈瓊徹底失去信任。”眾人聞聽,都對張魏公的冷靜贊嘆不已。
在突發事件到來時,無論王熙鳳,還是張魏公,都不著急,而是以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來迷惑對方,暗中使用計策,使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這二人的“不急”心態,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技巧,也是一種智慧,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