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 愛因斯坦的悔悟 (連載)
原標題:名人故事 | 愛因斯坦的悔悟 (連載)
愛因斯坦的悔悟
愛因斯坦16歲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調皮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幾門功課不及格。
一個周末的早晨,愛因斯坦正拿著釣魚竿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父親攔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愛因斯坦你整日貪玩,功課不及格,我和你的母親很為你的前途擔憂。”
“有什么可擔憂的?杰克和羅伯特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釣魚嗎?”
”孩子,你千萬不能這樣想。”父親充滿關愛地望著愛因斯坦說,“在我們故鄉(xiāng)流傳著這樣一個寓言,我希望你能認真地聽一聽——有兩只貓在屋頂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貓抱著另一只貓掉到了煙囪里。當兩只貓從煙囪里爬出來時,一只貓的臉上沾滿了黑煙,而另一只貓的臉上卻干干凈凈。干凈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又臟又丑,便快步跑到河邊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干凈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干凈的,就大搖大擺地到街上閑逛去了。“
”愛因斯坦,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
愛因斯坦聽后,羞愧地放下魚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并不斷地自我暗示,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必要像別人一樣平庸。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方式,有一千種生活的愿望,不同的方式和愿望,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你可以參照別人的態(tài)度確定自己的態(tài)度,但你永遠不能照著別人那樣做。
你必須看清自己,并清楚自己想追求什么。你的未來如何,不取決于別人怎樣做,而是取決于你自己怎樣做。
點評:
我們用眼睛看到別人容易,但真正看到自己很難。因此我們習慣了用我們看到的當作我們行動的鏡子,而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是鏡子里不會出現(xiàn)的。到底要怎么做,我們要問自己的心,什么是你想要的。
-END-
▌來源:趙雨林主編《中外名人成長錄》。本號只做公益性分享。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太原德育新時空
太原市社會實踐育人共同體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