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個民間傳說,還是一個真實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一曲梁祝,不知感動了多少中國人,給無數的少男少女,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
可人們對《梁祝》的了解卻只限于街談巷議和戲劇舞臺上,史書并沒有梁祝的任何記載。所以,有人認為,《梁祝》只是民間流傳下來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并非真人真事。
但從全國各地發現的梁祝墓和地方縣志中,證明《梁祝》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迄今為止,全國共發現的祝英臺墓至少有四座,分別在河北林鎮,山東嘉祥、江蘇揚州和浙江寧波。
河北、山東、江蘇等地發現的梁祝墓因缺乏有力的證據和文字記載,尚不足以證明梁祝故事就發生在當地。梁祝故事的起源應該就在浙江寧波。座落于杭州萬松嶺路的“梁祝書院”便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就讀的“萬松書院”。
梁山伯曾任鄞縣的縣令,鄞縣地方志就有關于梁祝的記載:“晉代梁山伯,字處仁,家住會稽。年少時前往杭州求學,路遇上虞祝家公子祝英臺,二人結伴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
后英臺中斷學業返鄉。山伯前往祝家莊拜會英臺時,才得知同窗三年的好友竟是一位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但此時英臺已被父親許配臨村秀才馬文才為妻。
次年,梁山伯考中進士,就任鄞縣縣令,終因思慮過度,抑郁而終。
梁山伯死后的第二年,英臺被父親逼著出嫁。當迎親的隊伍經過山伯墓時,突然狂風大作,隊伍不能行。英臺便到山伯墓前祭拜。想到昔日相愛的兩人如今陰陽兩隔,英臺痛不欲生,悲聲大慟。哭聲感天動地,突然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墓穴裂開,英臺縱身躍入墳中,隨后便從里面飛出一對蝴蝶,墓又合攏。”
英臺死后,被朝廷追贈為“義婦”。英臺墓碑如今尚存一道印痕,相傳為墓穴合攏時留下的裂痕。
在鄞縣不僅有祝英臺墓,還有梁山伯廟。在當地就流傳有“要想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俗語。梁山伯廟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梁祝》雖然被列為民間傳說,但她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這些完全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故事不同。除了兩人雙雙化蝶外,從英臺的女扮男裝,十八相送,到最后英臺在山伯墓前殉情,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劇情跌宕起伏,相當感人,讓人們從內心深處領略到了愛情的魅力。
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許多細節因年代久遠,已無從查證。但從發現的梁祝墓葬和保留下的文字,大體上仍能還原事情發生的經過。因此,《梁祝》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民間傳說,歷史上確有其人,只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神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