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的文人-成功之鑰
饑餓似乎是藝術(shù)的發(fā)源地,而許多文人在饑餓中嘔心瀝血地經(jīng)營文字,奉獻(xiàn)出許多耀眼奪目的作品。童話詩人顧城,厭倦了上海逼仄的空間,想去外地生活,最終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嶼上。也許,詩人可以逃離厭倦的空間,卻無法逃離肉體的基本欲求,他需要食物填飽肚子,在這個遠(yuǎn)離人煙的小島上,他只能自己四處去尋找食物。“有人指著一棵樹告訴顧城,這可以吃。于是顧城就從這棵樹的樹根開始嘗起。這樹是巨大的,南太平洋島上所有的植物都是那么肥碩巨大,把人類映襯得很小。小小的顧城從根上開始啃一棵樹!”(王安憶《島上的顧城》)只是到最后他才知道:這棵樹可以吃的是它的花蕊,而不是根或者它的皮。最后,是海里的牡蠣救了他,給了他活下去的食物。當(dāng)饑餓像影子一樣到處跟隨的時候,顧城無奈地嘆息:“身體是多么麻煩和累贅的一件事?。?rdquo;不知道靈魂是否可以離開肉體活著?即使是最偉大的作家,也不能離開俗不可耐的肉體,需要用可口的食物把它喂養(yǎng)得好好的,才可以在精神海洋里自由地游弋。
莫言是靠“饑餓”發(fā)跡的作家,他的作品里布滿了饑餓的因素,有人說莫言是靠描寫中國的貧窮成名的,這話是對莫言的一種污辱。饑餓從來都是藝術(shù)家思想萌芽的土壤,文人自然也不例外。莫言多次直言不諱地說自己當(dāng)作家最初的理想,是因為受到了作家可以一日三餐吃餃子的誘惑。一天可以吃上三頓餃子,這對饑腸轆轆的莫言來說,具有多么大的誘惑?。∧栽陴囸I里成長,然后又用饑餓成名。
著名作家蕭紅曾癡癡地追問:“我拿什么來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嗎,草褥子可以吃嗎?”蕭紅原本可以不受這些饑餓折磨的,她能夠擁有富足的生活,可那不是她想要的,那只是沒有靈魂的肉體渴望的一種生存方式,為此,她逃離了故鄉(xiāng)。也許和顧城一樣,她能夠逃離故鄉(xiāng),卻無法逃離饑餓,靈魂可以高貴,肉體卻俗不可耐地需要食物來滋養(yǎng)。蕭紅是在極其饑餓的狀態(tài)下,寫出了《生死場》《跋涉》這些作品的。倘若不是饑餓的要挾,她是否能從心靈里流淌出這樣精彩的作品呢?
這些饑餓的文人,他們是優(yōu)秀的、偉大的,在他們的心中,靈魂是大于肉體的,他們寧愿讓肉體痛苦、饑餓,也要追求靈魂的自由,從而喂養(yǎng)出光彩照人的巨著。而那些利用文字向勢力與金錢獻(xiàn)媚,從而換取一點殘湯剩羹的人,他們不配稱為文人,他們深深地污辱了純潔的文字,寫出的東西也如那些偽劣產(chǎn)品一樣難有光澤。唯有饑餓是屬于靈魂的,是心靈的深度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