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英鎊移民女總理-成功之鑰
她成為澳大利亞人是因為不幸。1961年出生于英國威爾士一個小鎮的她,剛出生不久就患上嚴重的肺部感染,在醫院的氧氣罩里生活了幾個星期。這讓她的父母意識到,他們的女兒無法適應英國的寒冷氣候。于是,她的父母想到了溫暖的南方。在她四歲的時候,他們毅然決然地加入了移民澳洲的“十鎊潮”。當時,不列顛人僅需支付10英鎊便可在澳大利亞安家落戶,開始新生活。
搬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市后,吉拉德的父母各自找到了工作。這是一個低收入的家庭,她的父親約翰在一家醫院擔任護士,她的母親莫伊拉則在一家婦女收容站擔任廚師。按照常理來說,身體單薄虛弱的她本應該更多地得到父母的呵護和寵愛,但恰恰相反,父母對她是異常嚴厲,交代她的事情,只要做得不好,父母就會罰她重新做,直到他們滿意為止。
父母的嚴厲一天天塑造著她的堅韌和不屈,她總是顯得比同齡人自信和勇敢。16歲那年,按照規定,生活貧困的他們一家可以每月從政府那兒領取50澳元的補貼。然而,母親卻毅然拒絕了。每天晚上吃過飯后,母親帶著一家人用梳子梳羊毛。那是一份苦差,母親從尾毛加工廠帶回來已經剪去大部分毛的羊皮,然后用鐵梳子將羊皮上的毛梳到再也梳不下來為止,梳子的鐵齒很尖很利,手被扎破是常有的事。一個月下來,最多能掙50澳元。她知道母親這樣做是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狀況,可是她不明白為什么母親拒絕領取政府補貼。她問母親:“這么辛苦還掙不到50澳元,為什么我們不去領取補貼,那50澳元也是我們應得的。”
母親告訴她:“那不是補貼,是救濟。我們窮,但我們絕對不能依靠救濟過日子,一切不能靠救濟解決的,應該自己努力去獲得。”父母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她該怎樣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一刻她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父母為什么一直對她那么嚴厲。
從讀大學開始,她就是學校里的名人。大一的時候,她就競選學生會主席,向那些早已在學校里知名的學長挑戰并獲勝,迅速成為校園政治中的風云人物。1983年,22歲的她便被任命為澳大利亞學生聯盟的主席,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仕途。她的政壇生涯并不那么順利,她曾三次試圖謀求工黨的預選席位,遭到失敗。但她屢敗屢戰,終于在1988年當選澳大利亞聯邦議會議員。女性身份幫她在澳大利亞創造“多項歷史”。她是澳大利亞首名女性副總理、澳大利亞歷史上行政職位最高的女性以及首名出生在國外的副總理。
2010年夏天,由于總理陸克文聲望下跌,一些政策引起了澳大利亞人民的不滿。在執政黨工黨內部提出由她出任工黨領袖和國家總理。而此前,澳大利亞還從來沒有一位女總理。她說:“沒有什么不可以,我試試看。”她親自到陸克文辦公室,與陸克文約談。直言不諱地告訴陸克文:“我很尊重你,并且感謝你當年選我做你的助手,但現在的政府正在迷失方向,我有責任站出來,我們應該在黨內進行新的選舉。”面對她的挑戰,陸克文放棄了,拒絕選舉,直接辭去了工黨主席一職,自然,沒了主席這個身份,他的總理之位也沒了。2010年6月24日,澳大利亞開始了新的一頁,有了第一位女總理。這一頁是由她朱莉婭•吉拉德來書寫的。
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去獲得,而努力也會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成功沒有捷徑,如果有,那肯定就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選擇這個捷徑。包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