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整形Style-新知探索
每當17歲的金海莉望向鏡中的自己時,都覺得臉太圓,嘴唇太薄,鼻子也不夠挺。后來這些逐一變成美容整形手術清單上的一項又一項——更飽滿的嘴唇,更高的臉頰以及精巧的下巴。比起其他族裔來說,韓裔更傾向于選擇將其訴諸手術刀。
海莉最近發現了一種較新的整容術——“V型臉整形”。該手術將切割并重塑下顎曲線,以形成V型臉效果。這一手術在年輕的韓星中十分流行,他們借此改變臉型,使外表看起來更具青春活力。
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手術。術后下頜需要6周進行固定,以及多至半年的時間用于消腫。但對韓裔女性來說,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代價。
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調查,1/5韓國女性都曾做過某項整形術,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1/20。
韓國流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趨同于西方人特征的審美觀,卻并非生搬硬套。
想想“江南Style”吧!“韓流”已席卷整個東亞并深入美國亞裔群體中。這種流行,以及明星背后由整容帶來的價值,意味著韓國如今和美容旅游業同義,并將其自身立足于各種整容手術的中心位置。
1960年的韓國小姐宋米熙雅與2023年的韓國小姐李星惠,看起來沒有半分相似之處。這與最近10年里選手們“撞臉”的盛況,形成鮮明對比,其背后常有一位整形醫生。
一個巨大的產業確保這一切照此運轉。韓星所有的一切,從聲音到臉型,都由經紀公司一手打造。在創造“韓流”的過程中,美容整形是一個重要環節。
韓國年輕一代已是在充斥著手術的環境中長大。他們通過手術使自己看起來與最愛的明星相似,這一方式也被社會大眾接受。他們一方面通過強化學校教育向此方向努力,但也同時通過手術來成為最好的自己。美貌與收獲的概念,在韓國被統為一體。
這種醫學美容的壓力,實際上是韓國古代文化與當代流行文化奇異融合的一部分。一方面,每個家庭遵循著諸如一起進餐、一同居住的傳統習俗,但同時也鼓勵孩子們在學校待滿18個小時。
韓國是世界上最無線化的國家,67%的人使用智能手機,95%的家庭有網絡接入。科技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在如此前提下,女性們要竭力應對社會上對其產出的期許,以及對女性美的要求。在工作場合,韓國對女性外表的要求非常嚴格,比西方國家嚴苛得多。
比如,應聘者被普遍要求在簡歷里放上照片。美貌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件值得珍視的事情,但在韓國,容貌價值高高在上。除應聘者專業能力外,韓國招聘方會仔細檢視外表,以求找到視覺上的吸引力。
1954年,美國外科醫生拉爾夫·米萊來到韓國時,一切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米萊當時是美軍外科醫生主管,工作的部分內容便是收容治療在戰爭中意外負傷與燒傷的病人。但米萊采取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來進行“幫助”,在韓國學術界,他被認為是有記載以來在韓國實行第一例重瞼手術的醫生。
米萊的主張是,通過創造一種更西化的外表,亞洲人會更好地融入國際化環境中。他后來在《美國眼科學報》中寫道:“亞洲式的眼瞼給人造成一種消極印象,像是寡淡無神的東方態度的主要體現。”
手術迅速流行。最初一批客戶群是韓國娼妓,她們企圖借此吸引美國大兵視線。
重瞼術至今仍是最熱門的項目,隆鼻手術則為其次。隆鼻手術將延伸并重塑鼻形,使亞洲人側臉看起來“沒那么平”。兩項手術因其普遍度不再被視為手術,而是“步驟”。
韓國人和韓裔擁抱著改變自身的可能性,雖然有時看起來極端,但也可認為這是他們在承載巨大壓力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自然進程——在走向最優的過程中,這是必須要經歷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