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高考作文變遷史-人與社會
縱觀三十多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研究這其間的變化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提起高考,全國人幾乎都有著強烈的共鳴。而高考作文題目更可以說是萬眾注目。高考作文題,從單一到多元,從中規中矩到另辟蹊徑,從千篇一律到參差多態、豐富多彩,高考作文題目,實在是中國的一面明鏡,這其中體現的時代特征,折射出的社會、時代變遷,值得人們好好深思。
八十年代:大夢方醒
高考恢復的最初幾年,高考作文題目還保留著濃郁的政治色彩,甚至殘留著“文革”的遺跡,如《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反映中國社會“大夢方醒”的狀態。
在政治的余波中蕩起雙槳
1977年,正是中國大變革的前夜,570萬從十五六歲到三十六歲的考生從四面八方涌向各個考場。
當時北京卷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斗爭的意味很濃郁,反映了當時大眾的思維定式。1978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受時政環境影響之深堪稱絕無僅有:把《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這篇文章縮寫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并且要求按原文內容縮寫,不要寫成讀后感之類,否則扣分。這樣嚴苛的作文要求,折射了當時人們想要迫切使國家走上正軌的焦慮心態。
人對社會的責任感成為主流
1979這一年全國統一命題的高考作文題目開始關注人自身的道德素質問題,要求將作家何為的文章《第二次考試》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不能另外編造情節,不能寫成《第二次考試》的縮寫,否則扣分。而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題目一出,則給高考作文命題涂上一抹亮色。“畫蛋”開創了高考作文題目多角度思考的先河,人的思路終于可以多少活泛起來了,思想自由在民間逐漸蘇醒。
回歸作文本身
1984年,高考作文要求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這一年的高考作文脫離了政治化的傾向,也沒有涉及社會熱點,而是回到了作文本身。1986年又有一篇跟環保有關的題目,不過比起81年的環保作文而言,這則《樹木·森林·氣候》的題目更像是為啟發學生想象力和思考而設,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自此,高考作文命題真正向靈活、多樣性轉變。
九十年代:勇敢嘗試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多元化帶來社會意識的多元化。鼓勵創新、鼓勵嘗試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旋律。1994年的高考作文《嘗試》、1995年《鳥的評說》,就是在中國建成第一個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金庸的通俗小說被北大搬進象牙塔等都讓國人耳目一新的時代事件發生時的高考命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社會熱點和道德問題成為那一階段高考作文題目的主要關注點。
1991年的高考作文是以“近墨者黑”或者是“近墨者未必黑”為題寫稿。
1999年的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可謂宕開一筆,掀開高考作文命題的新篇章。同時隨著經濟掛帥成為國民生活的重大內容之后,意識的多元化也對一些傳統價值觀念帶來猛烈沖撞。1996年《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的漫畫反應的職業道德、1998年的《堅韌——我所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這一時期的高考作文,大多提供一則生活化、現實化的材料,要求考生就事論理,寫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從文體上來講,則多以議論文為主。
20世紀末21世紀初,香港、澳門回歸,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上升,國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參加高考主體變為改革開放后出生“80后”一代,他們張揚個性,為人、行文都有突破傳統思維的獨到見解。郭敬明、韓寒等新生代作家代表的文壇新勢力,讓80后更加追求創新、創意和自由的價值觀。高考作文命題也相應變化。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2002的《心靈的選擇》等都為考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讓寫作者追求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鼓勵大膽想象,自由發揮。
零零年代:心靈勵志
2004年,是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的亮點,由于當年有11個省市實行自主命題,中國高考作文命題進入異彩紛呈的“黃金十年”。
高考作文命題對“互聯網時代”的擁抱和反思
2003年到2023年,是互聯網在中國的黃金十年。其循序漸進的歷程,也體現在高考作文題目的變化上。
例如2004年全國卷的高考作文題目,曾給出一段材料,竟然來自“某網站4220聊天室”,材料中給出一則富于哲理的小故事,主旨在于探討事無兩樣人心別,同樣的一段人生,樂觀看待還是悲觀處之會帶來不一樣的結局。這個作文題目表明互聯網給中國人帶來的影響已經初露端倪,神圣嚴肅如高考作文題,終于也可以并非出自圣賢之口,同時,互聯網的介入讓作文題目開始了從宏大話語向小話語轉變,從關注外界,轉向自身,關注心態、情緒和自我。
從高考作文題目的變遷中可以得見,網絡之于中國,不僅是使人們的生活習慣、交流方式發生改變,而是更為深遠地影響甚至重塑了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理性文化到“自我”的萌芽
十年之中,我們能看到,歷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體現了越來越多的人本思考。2003年的高考作文題全國卷,舉了《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讓考生闡述感情的親疏是否會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這則題目的立意還是從理性出發,號召人們在判斷時不要受到感情的影響和蒙蔽。明顯流露出理性向感性靠攏的痕跡,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覺醒,在提出自我價值通過什么來實現、憑誰來決定是否實現的問題時,人的自我已經開始萌芽。
物質文明的昌盛與人文精神的失落
2004年浙江卷的作文題目給出一段調查材料,明確指出人與社會、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已經開始失落,在建設家園的同時,不能夠不挽救失落的人文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繁榮,物質文明與人文精神的不平衡越來越被凸顯,由此開始,高考作文題目也逐漸把關注點落在這一問題上。
勵志小故事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絕對主流
中高考語文考察的主要是學生的基本文學素養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命題方尤其傾向于對考生進行價值觀、性格、心態、認識的考核。而能夠讓激發考生的創造性思維,讓考生有廣闊的發揮空間,最好的命題形式就是材料作文,即給出一則小故事,或一段對話,讓考生自選角度寫作。通過梳理2003年至2023年全國中高考作文試題,我們可以看到:“勵志小故事”在整個中高考閱讀理解和作文命題范圍中占有65%的高比例。
很多學生面對這類題目感到棘手,拿到“勵志小故事”的材料作文,無所適從,大腦一片空白。實際上,寫好作文的訣竅正在于積累大量的勵志小故事。如果注意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那些平時知識面廣泛,閱讀量巨大,喜歡安安靜靜讀各類報刊書籍的同學,他們可能未必在語文課上下了多大功夫,卻往往錦心繡口,妙手寫文章。語文的“內功”深厚,其實全在平日無意的一點一滴閱讀間。就拿2023年全國卷的作文題目“同學關系”來說,這個話題在很多報刊上都有論及,《意林》2023年的6月刊就刊載了專門針對同學、室友關系的專題(室友關系的必修課),里面從各個層次多種角度分析和闡釋了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處理跟同學、身邊人的關系,歡樂探討有之,深入思考有之……如果平時,考生就有閱讀勵志小故事的良好習慣,那么作文素材在考場上如何不信手拈來,才思如泉涌?
“國學”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另一寶典
近年來,從中國古代典籍中擷取古人智慧的高考作文題目越來越多,命題人逐漸將目光轉移到國學當中,傳統文化成了出題的寶庫。如2003年全國卷中借用了《韓非子》中的一則寓言、2004年湖北卷中引用的劉禹錫《昏鏡詞》、2004年廣東卷從《郁離子·馮婦》中摘取了一段故事、2006年浙江卷選出一句《列子》的名言作為材料等等,不勝枚舉。這種命題形式的變化,也生動說明了當今社會,中國國學又完成了一次從邊緣到主流的傳統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