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溫州商人-成功之鑰
多元化與專業化兩種發展模式并沒有優劣之分,問題只在于是不是適合自己的企業。
(1)干沒人干過的事。
窮人:沒人干過這種事,沒有先例可循,萬一砸了怎么辦?
溫州人:沒人干過怕什么?這樣才沒人跟你搶市場嘛,頭道湯味道最好,先人一步的生意最賺錢,通吃整塊蛋糕,市場才大嘛!
(2)沒錢沒技術怎么創業?
窮人: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沒有一點優勢,怎么創業呢?
溫州人:沒有優勢怕什么,向別人借唄!借個老母雞,還能下一個金蛋呢!
(3)利潤該是多少?
窮人:做生意就要想著怎樣賺錢,能賺一塊是一塊,只要是自己的利益,就要據理力爭。
溫州人:做生意不能老想著自己賺錢,能賺10塊錢的生意,賺6塊錢就行了,其他4塊錢分給別人賺。要舍小我求大我,這樣,別人在賺錢的時候也會想到你,你的賺錢機會就會越來越多。
(4)我的命不好?
窮人:看看那些富人,總是有那么多的人幫助他。而我,父母無權無勢、朋友也不富裕,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助我,怪不得我一直這么貧窮。
溫州人: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最好。靠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5)舍和得的問題。
窮人:只要產品好,肯定能夠掙錢,如今的廣告費越來越貴,只要牢抓質量關,不做廣告也能成功。
溫州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想要盈利,先要有所投入。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你的產品,先要廣而告之。
(6)管理經常變動好不好?
窮人:企業管理不能說變就變。
溫州人:變革是常態,不變是變態,企業在發展,制度也需要不斷變革,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持續不斷地發展。
個人股份一再被稀釋,“底線”到底是多少?南存輝曾說過一個數字——5%。他解釋說,在有足夠多的資產時,5%也可能會是最大股東。雖然所占股份的比例是下降了,但股本在擴大,“杠桿效應”更大,得到的利益有可能會更多。
(7)是專還是精?
窮人:做事要專一,只有把精力放在一個領域才能做好,分散精力肯定做不好。
溫州人: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策略,隨著企業越來越大,風險也越來越大,為了避免自己陷入不可預測的風險中,一定要讓投資多元化,萬一一個領域失敗,還有資本東山再起。
做生意就怕遇到風險,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每一位溫州商人都感到如履薄冰。
如果只在一個領域發展,萬一碰到不測風云,就一頭栽進去了。華人首富李嘉誠說過,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只籃子里。為了避免“全軍覆沒”的慘狀,應該把資金投入到不同的領域中,萬一遇到風險,也能夠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