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監獄”中尋找希望-成長視窗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雖然備受爭議,最后被迫停止,但這個實驗本身卻引發了人們不少的思考。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他們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為志愿者,讓他們體驗為期兩周的監獄生活。在此之前,這21個人都經過了性格測試,被評定為情緒穩定、成熟守法的人。通過扔硬幣的方式,10個人被派去當囚犯,11個人當看守。
“犯人”們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他們被戴上手銬,在警局登記名冊,然后被帶入“監獄”。一切模擬得都跟真的一樣。
“看守”們還制定了一些規則:“犯人”在進餐、休息和熄燈后必須保持沉默;他們必須按時就餐;彼此稱呼號碼,管“看守”叫“干部”,等等。觸犯任何條例都將遭到懲罰。
這本來就像一場游戲,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變得像現實中的一樣——“看守”認為“囚犯”都是危險的,因此對他們態度十分嚴厲。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里心存反抗。在幾天之后,“犯人”們當真組織了一次反叛活動,但被“看守”們殘酷地壓制了。自此,“看守”又制定了更多的規則來約束“犯人”,甚至想一些辦法來折磨他們。
在實驗進行到中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表現出頭腦混亂的狀態,不管是“犯人”還是“看守”。
有一位“看守”在實驗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喜歡進攻別人,但在實驗的第五天,他竟然開始肆意處罰“犯人”了,只因為他討厭這個人。他自己寫道:“囚犯不吃這種香腸,我決定強行讓他吃,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流下來……我為逼迫他吃東西而感到內疚,可是,他如果不吃我會感到更惱火。”
到實驗的第五天,實驗者不得不宣布實驗結束,以保全所有的人。這個實驗著實讓人們大吃一驚,這些極為正常的年輕人竟會如此輕易地被激發起施虐行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監獄環境”的團體壓力下能夠迅速地發生轉變,這充分地解釋了為什么人們在某些環境中會有一些反常的過激行為。這個未進行完的心理實驗后來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在充滿危機和暴力的團體中,人們易于變得殘忍。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也能得到積極的啟示,那就是好的團體環境是可以營造的。很多管理者非常注重團隊精神的塑造,讓每個成員在其中扮演“幫助者”、“創造者”的角色,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的品質,使整個團隊成為和諧而有戰斗力的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