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感人卻少人知曉的紅色故事?
可敬:我國第一代飛行員,平均23歲的富二代,從畢業到犧牲僅半年
最近配合幼兒園的“紅色教育”主題活動,和優米一起看了不少紅色故事。很多次,被那個年代年輕人們蕩氣回腸的家國情懷所感動。
對比當代年輕人搜索最多“如何能快速年入百萬”的話題,那一代年輕人的理想純粹得讓人心疼。
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山河,“振興中華”的信念,讓那時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他們披戰甲、抗外敵,流血流淚、甚至埋骨他鄉,終于換來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回看如今的國富民強,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每一個都值得孩子們傳頌。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久久讓我無法平靜的紅色故事。
故事里的年輕人平均年齡才23歲,是個剛踏出校門,還充滿希望的年齡。這群稍顯稚嫩的孩子,肩負起了我國第一代飛行任務。
更可貴的是當時的他們并非走投無路,相反他們要么出身名門望族,要么歸國華僑,要么高官子弟,妥妥地“富二代”。但為了國家,這些孩子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本該意氣風發的他們,從畢業到犧牲僅僅用了半年,時間短得讓人心碎。
自古英雄出少年
據記載,我國1937年~1945年,總共出動18509架次飛機,戰斗4207次,前后總共有6164名飛行員犧牲。在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能在空戰中活6個月,就已經是長壽了。可想而知這是多么危險的一份工作!
1931年我國決定培養一支可以與敵人作戰的奇兵,于是1932年中國航空學校正式成立。由于是我國組建的第一支空軍,所以要求格外嚴苛。
學校聘請最出色的美國教練為顧問,并要求招收學員年齡在18~24歲,學歷不低于高級中學。除此以外,對學員身體素質也有極強的要求,入班要先進行半年的士兵教育,之后才可以學習飛行、航行學、飛機構造學等等。
學員們必須通過初級、中級、高級3個階段才能算畢業。畢業通過率極低,第一期招考2600人,僅有46人畢業。這批舉全國之力選拔出來的孩子,可想而知他們有多優秀。
那個年代能讀到高中的孩子,家境都很不錯。所以,第一批飛行員中大部分都是無憂無慮的富家少爺。比如: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南開大學創辦人的兒子張錫祜等等。祖國河山面前,他們毅然決然選擇投筆從戎。家國之間他們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在自己最好的年紀,以身殉國。
中國航空學校從抗戰前夕到戰爭結束,一共培養了16期學生,共畢業了1700多人。讓人心痛的是,這1700人最終全部犧牲,他們的故事太過悲壯!
這是一張飛行員的畢業照,有44人的身上被畫上了十字。這意味著他們在于敵人的戰斗中英勇就義了,但此時距離他們畢業才半年,他們的平均年齡也只有23歲!
一個個英雄故事
富二代陳懷明
英雄飛行員陳懷明,妥妥地富二代。父親經營著一家武館,母親本事富商之家,還有一名當地大家閨秀的未婚妻。家底殷實的他得知空軍學院招生以后,毅然報名。
陳懷明他常對周圍的人說:當我駕駛飛機飛上天空的那一刻,就沒有想過能活著回來做戰士。
他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在1938年4月底,武漢上空,日軍的36架飛機打算對我國機場進行襲擊。技術過硬的陳懷明,戰斗一開始就擊落了一架敵機,迅速引起了敵方注意,并遭受了5架飛機圍攻。
戰斗時,飛機油箱也被擊中著火,機身已是滿目彈痕。雖然情況危機但他依然有跳傘自救的條件,然而想想城市里無數抬頭仰望空戰的武漢人民,再看看在我國上空肆意妄為的敵機,他放棄了自救,開足馬力,想要給日軍一個狠狠的打擊。于是撞了上去,“轟~”得一聲過后,陳懷明的名字永遠被定格在了22歲。
父母一夜白頭,母親哭瞎了眼睛。那個還在等著他來娶的未婚妻,冷靜地換上了男友生前為她買的旗袍,投入了滾滾長江中,為愛殉情。
校長公子張錫祜
張錫祜是南開校長張伯苓的四子,從小理想就是當一名運動員。上中學后,張錫祜經常與同學冒著風險上前線去慰勞將士,隨著日軍占領東三省,他見到的戰況愈發殘酷,逐漸激起了他的愛國心。
張錫祜21歲那年,他鄭重告訴父親:“我要參軍報國。”,張錫祜告別了南開,告別了同學,去做了一名飛行員。
奶奶不放心孫子拋家舍業去奔赴戰場,他斥責張伯苓,讓兒子勸孫子回頭。但張伯苓勸告母親:“國家要是亡了,咱這個小家也就不存在了。”
父親的支持更加堅定了張錫祜報效祖國的決心,他寄回家里的照片背面寫著:“駕飛機炸破富士山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壯志,豪情萬丈!
張錫祜1937年,在日軍轟炸南開大學半個月后,張錫祜所在的飛行中隊,終于接到了開赴前線的命令。然而飛行途中天氣惡劣,地面觀測站對于氣象監測并不準確,這導致張錫祜所駕駛飛機在中途失事。那時,他才訂婚剛7個月,虛歲也只有27歲。
得知兒子犧牲后,張伯苓痛心表示: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以不能殺敵報國為恨,而今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拒不投降閆海文
閻海文1916年出生于遼寧省,“九·一八”那年他才15歲,親眼目睹東北淪亡。他曾寫到:“東北淪亡,國將不國。堂堂的中華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殘與蹂躪,令人痛心,所以我常為之悲,為之泣。”
于是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國家收復失地。1934年他進入航校,立下了宏大志愿,要殺敵報國。1936年從航空學校畢業,1937年4月,他被任命為少尉飛行員。
“淞滬抗戰”爆發后,閆海文接到命令支援前線。8月17日,閆海文所在大隊接到任務,派6架飛機,各帶500磅炸彈,轟炸上海虹口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閻海文駕機參加出征,他和戰友頂著高射炮,輪番投擲炸彈,英勇異常。
轟炸任務之后,返航的途中遭到了敵人的襲擊。即將墜機之時,他背著降落傘跳出座艙,本來能夠安全著陸,誰知黃浦江上空風大,降落傘將其帶到了敵人陣地附近,暴露后敵軍一心要抓活口。不愿投降的閆海文選擇絕地反擊,并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并在就義前大喊:中國就沒有被俘虜的空軍!
1700多人的犧牲,還有很多英勇就義的故事。比如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日軍對成都的空襲中,奮力抵抗,最終頭部中彈,墜機而亡,年僅25歲。
再比如,25歲的沈崇誨在轟炸“上海白龍港日軍戰艦”時,飛機故障,他放棄逃生,帶著炸藥將飛機開到2000米高空,撞向了日本軍艦。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這就是我國的第一批飛行員,雖然只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3的孩子,但他們面對外敵,沒有一絲一毫畏畏縮縮,創下“中國空軍無一被俘”的奇跡!
他們身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值得每一個中國孩子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