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民間神話故事,你都聽過嗎?
每個人成長都會伴有故事的跟隨,特別是童年,你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給你講的故事嗎?是童真美妙的童話故事,還是靈異奇幻的鬼怪故事,還是富有教育意義的真人故事?
從媽媽講的故事,到課本里的故事,再到自己看的《故事會》,小編相信你聽過的故事肯定是數不過來的,就像下面這些:
中國古代七大神話
1、盤古開天
古時,天地還沒有分開。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醒來后看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猛劈四周,天地漸漸分開。為避免天地重合,他立地頂天,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他的氣息變成風云,聲音化作雷聲,雙眼變成太陽和月亮,四肢化作大地的東、西、南、北,肌膚變成大地,血液化作江河,連汗也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2、女媧補天
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結果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3、精衛填海
《山海經》記述中國上古時期,炎帝寵愛的女兒去東海玩,突然風暴襲來,她死了變成了鳥,名字就叫作“精衛鳥”。精衛鳥去西山銜來石子兒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晉代詩人陶淵明寫詩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后來人們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按既定的目標堅毅不拔地奮斗到底。
4、嫦娥奔月
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后,又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
5、后羿射日
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人們難耐高溫。后羿力大無比,射掉了九個太陽,剩下現在的一個太陽,使溫度適宜人們居住。
6、夸父逐日
夸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臨死,拋掉手里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后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7、伏羲與八卦
伏羲是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于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經常站在卦臺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
有一天,他又來到了卦臺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一聲奇怪的吼聲,只見卦臺山對面的山洞里躍出一匹龍馬,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臺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讓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畫出了八卦。
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并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除了以上的七大神話故事,還有很多,諸如:“大禹治水”、“倉頡造字”、“神農嘗百草”、“玉帝升天”、“刑天舞戚”、“河伯娶婦”、“哪吒鬧海”、“牛郎織女”、“八仙過海”、“天仙配”、“白蛇傳”、“干將、莫邪鑄劍”、“愚公移山”、“天梯建木“、“鯀伯取土”、“龍伯釣鰲”、“心燈傳說”、“北斗七星”等。
除此神話故事以外,還有我們身邊的各類民間非神話故事,比如我們熟悉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為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也有這么一個故事——魯班造石橋。
相傳元朝時,趙州城南有一座石橋,是魯班建造,甚為堅固。魯班建成此橋后,夸口說:“古今再也沒有第二座橋可以相比了。”
他的話被本地姓張的神仙聽到了。于是,他騎驢來到橋下,笑著對魯班說:“這座橋石堅柱壯,但如果我過橋,你能保證橋不晃動嗎?”說著就騎驢上了石橋,只見石橋搖動,好像要倒塌了。魯班見狀,忙跑到橋下用兩手托定石橋,使其堅固如初。
此故事最早見于元人撰《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元以后廣為流傳,張神仙也變成了張果老。當今流傳歌舞劇《小放牛》中趙州橋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民間故事體現的是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景,對仁義禮智信的推崇,有的來源于想象,有的卻來源于真實的歷史,如“完璧歸趙”、“四面楚歌”、“李白求師”、“梅妻鶴子”等,大部分我們平時能接觸到的事物,都能找到相應的典故,可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對于喜歡此類民間故事的朋友,你能完整說出幾個故事呢?對此,小編特意整理了一份書單,快快收藏吧~
1.《山海經》
作者: 佚名
傳《山海經》乃戰國至漢初成書。在不到三萬一千字的篇幅里,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神怪鬼獸,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
后人研究校釋《山海經》者很多,著名的有晉人郭璞、清人畢沅、郝懿行、近人袁珂等。
2.《搜神記》
作者:干寶
《搜神記》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集,也是一部古代的神話故事集。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是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其中《干將莫邪》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魯迅《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即取材于此。還有《吳王小女》、《李寄斬蛇》等,中間所收的傳說,有許多至今還流傳在民間,例如“蠶神的故事”、“盤瓠的故事”、“如顓頊氏二子的故事”、“細腰的故事”等。
它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匯,而有一部分是后來民間傳說的根源。
3.《中國古代神話》系列
作者:袁珂
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
其實,小編想推薦的是袁珂系列,而非一本。本書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寫了《中國神話傳說》、《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古神話選釋》、《神話論文集》、《袁珂神話論集》、《中國神話百題》、《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話故事新編》、《中華文化集粹叢書·神異篇》》、《山海經校注》、《巴蜀神話》(合著)、《中國神話通論》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萬字的論文。想系統了解中國神話,袁珂先生的著作不得不讀。
4.《妖非妖》
作者:張進步
本書即將蒙塵于故紙堆中的古老傳說匯總在一起,對神話中的另類人物們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
全書分為三篇:分別為自然精靈篇,介紹美人魚、狐仙、女蛇、狼人、吸血鬼、精靈和矮人、花妖等;傳說逸聞篇,介紹火神、水神、財神、陰陽師、忍者;永生修行篇,介紹道教的主要門派和分支、劍仙等。
這本書它既有資料價值,又不枯燥,不僅是給奇幻作家們的一本工具書,也是每一個讀者都能喜歡的開心讀本。
5.《上古神話演義》
作者:鐘毓龍
本書非常詳細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共工觸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追日、蚩尤之戰等傳說......
這部書,演說上古史的神話,原想專說夏禹王治水一段故事。但是既然叫史,必定有一個來源,要說明這個來源,不能不從開天辟地說起。
天何以要開,地何地要辟呢?原來我們所住的地球,亦和我們人類一樣,有生有死。不過地球 的死,不必一定是地球整體的毀壞,只要是住在地球上的生物統統死了,那便是地球死了。這樣大一個地球,哪個能夠弄它死?當然是……
6.《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
作者:顧希佳
本書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也是國內第一本系統、全面的由古文獻內輯錄而成的民間故事讀本,輯錄了數千個重要的民間故事材料,作者為此花費了20多年的心血,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
該書不僅是在大量古籍基礎上的鉤沉爬梳,還對其中一大批故事作了研究,梳理了這些故事或故事類型的歷史演變軌跡,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同時該書并用了故事主題和故事結構兩種分類索引,增加了檢索資料的便利,為中國民間故事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打開了有效的途徑。
7.《東周列國故事》
作者:林漢達
這是一套難得的歷史知識啟蒙讀物,從先秦到三國歸晉,以《左傳》、《史記》等正史所載為基礎,一百八十個故事按時間順序編排,清晰地勾勒了春秋戰國前后五百多年的歷史概貌。
本書取材可信,形式雖然是講故事,骨架子卻老老實實地依據“正史”所記載的史料搭建而成;剪裁得當,人物關系和事件發展交代得簡潔清晰,不蔓不枝;數百個故事既相互關聯,又獨立成篇,翻開任何一節都能順利地讀下去;文字特別通俗生動,真正具有故事書的語言特征。
8.《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全6冊)》
作者:易中天
本書是創新性推出的“傳統文化教育”爆款,幫助學生更聰明地孝敬父母,懂得愛人和感恩;不怕吃苦,培養責任感,正確面對逆境;激發求知欲,汲取中華智慧,培養做人做事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水平。
本叢書兩大顛覆式創新特色:1.文本創新;2.動漫創新。書中囊括102個經典故事,56個中華智慧,215個精選古文片段,700個創意動漫。大人愛看,學生更愛看!是易中天先生三年時間辛苦籌備,動漫團隊斥資百萬熬制4000多個小時溫暖創作。
9.《上下五千年 珍藏版》
作者: 林漢達、曹余章
這本書用故事化形式來講述歷史,是很多人的第一本歷史啟蒙讀物。
每個字里都有著有趣的由來和演變,也蘊藏著無數生動而有趣的故事。本書讓讀者通過每一個漢字來了解中國的文化,感受傳統的力量。 追根溯源,將漢字置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背景之中,領略到國人的智慧和漢字文化的巨大魅力,豐富知識與生活,成為一個充滿智慧、富有學識的人。
匯編中國民間故事的書籍非常多,隨便一搜便是眼花繚亂,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小編也只能選其部分有代表性的,供君參考,還望不棄~
作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間故事興盛了幾千年,也經歷了故事村的消失與故事家的離去,到現在,傳承的重擔落在了我們身上。
今日圖書愿與每一個讀者朋友們共勉,攜手撐起這一片傳統文化的浩渺藍天,至少,也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在童年的時光里有一個“哪吒鬧海”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