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工業風、科幻、神話故事,瞭倉沉浸式數字藝術館明日開館
新京報訊(記者 王景曦)12月23日,由北京亞太文融數據技術研究院舉辦的首屆“科幻科技展示應用論壇”在石景山區瞭倉沉浸式數字藝術館舉辦。與會嘉賓一同參觀了瞭倉開展的“生生不息——時空的理想之旅”沉浸式數字光影文化展,這是北京亞太文融數據技術研究院推出的首個沉浸式數字展覽IP。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飛天”單元中,動捕設備捕捉游客移動軌跡,在地面呈現移動的旋渦效果。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該展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為內容基礎,通過多媒體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光影展覽。據了解,瞭倉將于12月25日正式開館。
展覽導演崔理想介紹,瞭倉沉浸式數字藝術館的前身是首鋼鐵粉儲料倉,改造后的場館充分保留了工業遺存痕跡,并依托科幻科技應用,為場館賦能了多種科幻玩法和消費體驗。當科幻與工業風碰撞,二者如何融合?中國神話故事又是如何在展覽中體現的?記者采訪了崔理想,她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游客通過觸摸光影,可觸發不同的效果。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新京報:請總體介紹一下瞭倉,瞭倉在它的前身“料倉”基礎上,做了哪些改變?
崔理想:瞭倉總面積約8000平米,共設有6個數字光影展廳,同時配套有餐飲、潮玩、非遺等消費業態。
瞭倉名稱取了“料倉”同音字,寓意是傳承自強不息的首鋼工業文化精神,同時“瞭”字傳遞了一種視覺感知,符合場館沉浸式的商業功能定位。場館中有很多科幻科技應用,比如300臺高清投影機和動捕設備設施,這是打造沉浸式、可互動光影藝術盛宴的基礎。
走廊裝飾畫。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新京報:瞭倉首期數字展覽是如何設計的?
崔理想:瞭倉沉浸式數字藝術館首期數字展覽主題是“生生不息——時空的理想之旅”。展覽分為“神話起源”、“飛天星河”、“禮樂家風”、“和美天下”、“幻視靈境”、“英雄征途”六個單元,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精神理念,以橫亙古今、未來的時間概念,打造震撼、有趣、向上的光影展覽。
在6個展區中,觀眾可以“穿越”回上古神話的故事情景當中,我們還原了上古之神的創世歷程,還可以走進古代的禮樂“廳堂”,互動式感受厚實的禮儀文化,還可以漫步在宇宙星河當中。另外,每個展區有多種與AI互動的隱藏玩法,觀眾在展區通過觸摸墻壁、移動、擺出特定姿勢等方式,即可與光影互動。
保留下來的工業遺跡——鐵粉料斗。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新京報:展覽中怎么體現出工業遺跡與科技相撞產生的“賽博朋克”風?
崔理想:首先,瞭倉這個場館本身自帶的工業風就有了賽博的基礎。室內設計師把這些原來的工業遺存融合進了整個展覽中,比如在場館二層抬頭看到的屋頂,就是之前裝鐵粉料斗的下半部分。還有一些場景中的柱子、鋼架結構,完全保留下來了,沒有做修飾。
一樓墻壁上貼的是我們自己畫的畫,沒有用畫布,直接在木板制作的。用了各種材質的材料去拼貼圖案,也是為了呈現出工業風的感覺。
此外場館用沉浸式互動、光影效果打造出了科幻感、未來感。比如每一個場景都有不同的互動方式,在二層“飛天星河”這個單元中,場景可以感知到游客在地面上的移動路徑,游客每次移動時,腳下都會出現一個小的星空漩渦,游客處在不同的星系,地面效果也不一樣。在“禮樂家風”這個單元,游客做出特定的動作,就會觸發光影中的人物形象做出相應的動作。還有一層的AI對話,我們設計的動漫人物可以和游客實時交流,這也是科技感的體現。
屈原。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新京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精神理念如何融進展覽中?
崔理想:這次展覽吸取了幾個精神,用具體的人物來體現。比如在“神話起源”這個單元,在神話故事中選了盤古、大禹、神農等人物,打造出光影形象,還原經典故事中的場景,來展示這些英雄人物向往美好、英勇斗爭的精神,因為中華民族是自力更生的,不斷通過自身努力去做實事,像神農嘗百草,就是顯示了敢于實踐、博愛為民這種精神。此外還有屈原、范仲淹、李大釗、趙一曼、錢學森等,這些人物我們都是和專家學者反復推敲后選定的。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