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間故事傳承經典,煥發新生和活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10月18日,“民間故事·經典‘新生’”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第九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閱讀+”主題對話的首場活動。
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分別以《口頭文學遺產的傳媒傳承》和《如何看待民間文學的保護和開發》為主題,闡述經驗心得。
白庚勝表示,對于民間文化遺產、民間故事的保護是時代課題,在搶救性保護之后,現在已進入以傳承為核心的保護階段。對此,要進行六個方面的傳承:第一是生命性傳承,以延續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燦爛文明;第二是生產性傳承,五千來年中華民族創造了生產方式,要對依附在其上的文化進行保護;第三是生活性傳承,主要指中華民族的優秀生活傳統及其文化的傳承性保護;第四是學術性傳承,建立學科體系、學術理念、學術方法、學術隊伍、學術機構、學術傳統;第五是教育性傳承,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等方面方面傳承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第六是媒體性傳承,利用各種媒體、尤其是新媒體作超時空的保護傳承,擴大影響面,強化傳承力。
苑利表示,民間文學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文學價值、社會價值和借鑒價值。他認為,面對民間文學類遺產,我們的第一件事是保護好、傳承好,即面對原始資料,我們要忠實記錄、慎重整理、科學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我們要求堅守‘原汁原味’保護原則”。
然而,這種保護并非要將民間文學變成僵死的文物,而是要進行產業化開發。苑利提出,產業化開發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編輯、出版、展演等方式,展示民間文學轉化為商品;二是將民間文學作為作家、藝術家創作源泉,通過改編,讓民間文學重回民間。
在論壇上,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局局長王野霏表示,中國優秀民間故事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是中華文化的民間寶藏,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因此實現中國民間經典故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經典民間故事煥發“新生”活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職責,需要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
此次論壇由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