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睡前故事可以講給 5-6 歲的小孩聽?
給孩子讀故事3年,孩子上幼兒園經常被老師夸她有前途,聽故事的孩子后勁足,越到高年級效果越顯著。
聽故事就像完成一場馬拉松賽跑,起初階段根本看不出誰是冠軍,反而有些速度快的人會沖在前面,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人體力消耗殆盡,而一部分一直跑在中間部位的孩子,卻后勁十足迎頭趕上,直到爆發后沖向終點。
育兒也一樣,有時候慢一點反而更好。比如很多父母花錢送孩子去技術培訓班學各種才藝,而不是俯下身打磨孩子的能力,孩子6歲前父母給予他的能量越大,孩子未來成就越大。
比如聽故事就是一件常見卻被父母忽視的小事,孩子2歲前聽故事看似記不住,理解不了,孩子6歲前一遍遍聽故事看似對以后沒用,其實孩子大腦細胞正在飛速運轉,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力、想象力、專注力、理解能力都有質的提升。
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多月,最近已經上幼兒園了,很多孩子都哭天哭地找媽媽,不吃飯,不睡覺,反觀我家孩子作為班級年齡最小的孩子,沒有分離焦慮,自己吃飯睡覺,想上廁所還會舉手大聲告訴老師,做游戲也是大膽勇敢參與,無論是精細動作還是大動作都很棒,老師在群里多次表揚她。
我想早教就是陪伴,就像給她聽故事一樣,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一舉一動,這是3年讀故事和陪伴帶來的正向反饋。
給孩子聽故事是一場注定會贏的馬拉松比賽
我家寶寶從出生開始聽我講故事,那時候她并不懂,但我會堅持每天30分鐘讀故事給她聽,婆婆經常說她還那么小,講了也白講,我只是笑笑不說話。
4個月時每次她聽到我繪聲繪色講故事,做出夸張的動作會沖著我笑,還會手舞足蹈。7個多月時她已經能清晰叫出“爸爸,媽媽”。1歲時已經清晰表達“奶奶,爺爺,叔叔,阿姨,哥哥,奶瓶,上班,兔子”等詞語。1歲6個月時她已經記住了20多首古詩和兒歌,我們讀古詩時讀錯時她還會糾正。
這是我無論多忙都在堅持的一件事,白天無論上班多忙,晚上也會抽時間給她讀故事,2歲后我們可以鼓勵她讀故事給我們聽,看著圖畫她會模仿我讀故事的場景,有時候也會自己想象說出一個故事,甚至很多我講過的故事她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直到現在她快3歲了我們依然每天會講故事,雖然像《尿床了》《三只小豬》《不要媽媽喂》《不插隊》等故事她聽了不下50多遍,依然愛聽,有時候聽完她還會給我講自己的理解。
讀故事后她的4大變化
一、理解力超強
經常聽故事的孩子理解事物非常快,雖然她不到3歲,但很多詞匯和語法即使你講得很復雜,她也會瞬間理解。因為日復一日地聽故事過程中故事中的新鮮詞匯和跌宕的情節早就根植于孩子的腦海,孩子對熟悉的情節不會抗拒,見過了就不再懼怕,反而更自信。
二、記憶力超棒
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家孩子并不是所有故事都喜歡聽,而是鐘情于某幾個特定的故事,因為孩子天然喜歡重復,重復是嬰幼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途徑。經常重復聽故事孩子對詞語、句子、表達手法、故事情節了然于胸,有助于他們快速記憶。
剛開始記憶他們需要了解—認識—記憶—反復記憶的過程,到后來他們只需要直接記憶就可以完成。所以我們會發現孩子聽故事記憶速度很快。
比如我家孩子現在無論聽兒歌、古詩詞、故事還是數字記憶非???,5遍以內就完全記住了。而且可以記憶很長時間,這得益于之前3年的故事對大腦記憶神經的刺激,量變引起質變。
三、語言能力很棒
簡短但故事情節豐富的小故事,里面富含了動詞、形容詞、名詞、量詞等,對6歲前孩子學習新鮮詞匯很有幫助,甚至故事里面含有成語,句子表達方式,有助于孩子開口說話,有助于孩子組詞和整體表達。
可可2歲時會莫名其妙自己說出“自言自語、一板一眼、五顏六色、搖搖欲墜,垂涎三尺,東張西望”等成語,也會看著花朵說“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綠綠的草地,五顏六色的果花朵”等,很多詞語并不是沒有刻意教,都是在故事中學到的。聽了《不要媽媽喂》她會說我長大了,自己可以吃飯,媽媽辛苦了。聽了《愛攀比的小豬》她會說我不和別人比,我要做乖寶寶。
四、習慣性格很棒
一個人習慣和性格的養成跟家庭氛圍,父母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平和的父母會養育性格乖巧的孩子,性格暴躁的父母自然會養出暴躁的孩子。而經常聽故事會讓孩子安靜下來,聽得多了孩子會參照故事中的人物去做事,培養平和的情緒,良好的習慣。
我家孩子吃飯、穿衣、戒尿不濕、不搶玩具、不會打人、乖乖洗澡刷牙等習慣,我沒有刻意訓練,我會帶她讀故事,選擇好的繪本會讓父母育兒過程變得輕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