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歷史名人典故,你只知其一,卻不知其背后也有不可傳誦的故事
我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歷代王朝人才輩出,“以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正是我國歷代王朝寫的史料記載,才能讓數千年后的我們能夠了解當時的故事,也能從當時的故事里有所收獲。
所以從小的時候起,我們就會學習很多歷史悠久的名人事跡,以此來教育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當我們邁進校園便開始了系統的學習,真正的去了解這幾千年以來發生的一些我們民族傳統的“典故”。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儒學作為“性善論”的代表,表達人從孩提時就是善良的,是后天的環境和教育才導致了這個人的品格形成,而在漢代時,贊同并將儒家精神融合到“治國之道”的就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一位歷史人物——匡衡。
鑿壁偷光的故事我們在小時候就聽大人以勸說的名義來教育我們學習,講述的是匡衡小時候家境貧寒,在晚上沒有蠟燭可以用來照明學習,所以鑿開了鄰居家的墻壁,通過鑿出來墻壁的孔洞透出來的光用來照明學習。形容一個人學習刻苦的程度,以此來激勵后人要不怕困難艱苦奮斗。
鄰居也被匡衡這種好學的精神所打動,不僅沒有追究匡衡鑿開墻壁的責任,還允許他和自己家的孩子一起上學接受教育,最終匡衡成為了漢代的名相,后面還被皇帝封侯,這種榮譽可以說是貧民出身的他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
我們不可否認匡衡為國家做出的奉獻,可也不能抹去在他在朝傾權野的同時,利用自己的職位占有土地。在漢代私占土地可是重罪,匡衡最終被割掉侯爵貶為庶民,一朝輝煌因為自己的私欲功虧一簣,多年來的努力也都沒有了。
在我們小學二年級就學習了一篇課文《孔融讓梨》,描寫幼年時的孔融把最大的梨子讓給了自己的哥哥,自己選擇了一個小的梨子,教育人們要懂得謙讓。其實在現在看來,人都是有占有性的,通常會選擇一件最好的給自己,孔融當時在幼年就選擇把好的剛給哥哥姐姐,也能證明孔融當時是一個很好的又懂事的孩子。
可是我們只知道這些,卻很少有人知道當時讓梨的孔融在后期卻拒絕贍養自己的父母,可以說是顛覆三觀的改變,所以說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對一個人品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牙牙學語的幼兒都能把李紳的這首《憫農》背的非常熟練,教育我們要珍惜勞動者的成果,珍惜糧食不浪費……可就是這樣一位“憐憫”農民的人,晚年確實一個驕奢淫逸樣樣俱全的人,李紳在家中頻頻大宴賓客,整日喝酒作樂,一次的花費就是巨資,浪費的東西更是數不勝數。
李紳在做官后還經常利用自己的職位壓迫威脅他人,以便自己得到好處,更是利用自己的職務黑白顛倒導致了當地很多的冤假錯案,最終查明真相后李紳得到了自己應有的懲罰。
我們總在從前的人走過的腳印下再繼續前進,能夠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也要摒棄他們浮躁野蠻的地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是有了這些流傳下來的典故,從小指引我們教育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時刻警醒我們,我們才能更好的成長,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
可這一路上我們會遇見很多誘惑和阻攔,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守自己的初心,不在逐漸的大環境下動搖自己,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歷史人物一樣,他們年輕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范,是我們人格啟蒙就會學習的榜樣,可后來的他們沒有經受住誘惑,一個一個都最終走向了毀滅。
他們一定很后悔,后悔自己為什么沒有堅守住自己的初心,后悔自己為什么身居高位以后卻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體察民心,真切的關心人民的生活疾苦,而是放縱自己只顧自己享樂。其實也證明,一個人如果只在意自己的享樂而不顧別人的苦痛,那這個人很快也就會“跌落神壇”,希望大家能夠堅守自己的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