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間故事:平度歷史上一位相面高人的傳說
在古代,有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職業,叫作“相面師”(或稱相面士)。
所謂“相面”,就是通過觀察相面來判斷一個人的家世情況和命運走向。大體而言,“相面師”這一行,門檻很高但待遇也好——一旦看得準,很快就會遠近聞名,吃穿不愁。
大概在明代中期,在山東平度(當時為平度州),有一位姓李的秀才在機緣巧合之下就入了“相面”這一行。
可能就是天生該吃這碗飯,李秀才看人相當準,預言幾乎都能應驗。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聲也逐漸傳出了平度地界,不少外地的官宦都會專門請其相面。
有一次(推測是正德年間),他云游到一處省城(推測可能是濟南)。省城里的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兩衙門的官員聞訊,便邀他相會。或許是因為在任官員不方便公開相面,也或許是對李秀才的本領將信將疑,他們決定采取折中的方式來進行考驗。
考驗的方式,是將這些文官的兒子們和一些武夫的兒子混在一起(年紀、打扮都差不多),讓李秀才通過相面來判斷他們父親的身份。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或許很有難度。但對于李秀才而言,卻是輕車熟路。他很快將這些年輕人分為文武兩組,且無一差錯,令旁觀者連連驚嘆。
而到了最后,他又單獨挑出來一人,聲稱對方“亦文亦武”。
被李秀才挑出來的這位年輕人姓許,他的父親名叫許逵,系進士出身,先后任樂陵縣令、山東按察僉事兵備等職。在明代中期之后,“重文輕武”已成風氣,因此,當許逵聽到李秀才說自己的兒子“亦文亦武”之后,頗感不悅,冷冷地回了一句:“讀書之人,怎么可能擔任武職?”
對此疑問,李秀才并未詳細解釋。其他人因為事不關己,也不曾過多在意。這段插曲很快就過去了。
沒想到的是,數年之后,許逵調任江西南昌擔任按察副使。在此任上,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正德十四年),許逵與巡撫孫燧被執不屈身死。明廷在平定叛亂之后,有感于許逵的忠義,對其進行追恤。他本人得到了左副都御史的贈官和“忠節”的謚號,兒子們也得到了恩蔭。其中,長子許玚(很可能就是李秀才之前所相面的那位年輕人)被授予了錦衣衛正千戶的官位,而這恰好就是一個武職。也就是說,李秀才當初的預言應驗了。這一消息傳出,人們對其相面之術自然也是更加佩服。
李秀才的事跡,在明代中后期流傳甚廣。湖北籍的文士王同軌就將之收錄在自己的筆記小說《耳談》當中,題為“李茂材相法”,文中開篇就稱:“山東平度州李宮諭子茂材某,以相人之術駭遠邇。”
只可惜,李秀才的相面術雖有詳細描述,但其生平卻無具體記載。在清代的《平度州志》中也難覓可參考的內容,堪稱一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奇人了。(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