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稱贊諸葛亮的佳句
【第1句】: 稱贊諸葛亮的名句或名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義肝忠膽,六經以來二表;
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里,東去襄陽問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布衣吟嘯足千秋,草廬頻顧,收起潛龍,蜀丞相盡瘁鞠躬,非得已也;
竹帛勛名垂兩代,漢祚將終,霄沈羽鎢,杜少陵酸心嘔血,有由來哉。”
志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第2句】: 求贊美諸葛亮的話
諸葛亮熱情地倡導“立大志”、“修人品”,強調“志當存高遠”、“恢弘志士之氣”,告誡青年要力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玩物喪志,無所作為。
他自己正是實踐這樣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業,沒有個人權力野心,為實現統一大業,他嘔盡心血,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遺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對于歷史人物,由于立場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評價帶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贊揚、欽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紀以來,這種現象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一種隨著后現代解構主義而引發的歷史翻案風的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日趨多元化,并且帶有一種將歷史改寫的傾向。
對于諸葛亮的評價也開始多有微詞,開始對他最后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原因、經過進行重新評價,在將他從神壇上拉下來的同時,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評價所謂矯枉過正也。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對于歷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處的,但是,對于傳統觀念的背離,卻使很多人開始以一種懷疑的態度來看待歷史,人們開始對于自己所接受的長期的歷史教育發生了動搖,對史官的春秋筆法進行懷疑,從而產生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對歷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這種傾向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也是有害處的。
我想說這樣一句話:我們現在所需要的真實或許應該是一種歷史的真實,而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真實。歷史的真實是一種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發的真實,我們可以憑著自己的個人好惡來評價一件事情,一個人物。
也可以笑談、戲說和大話歷史,但是這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真正的歷史。 我不喜歡咬文嚼字去考證歷史典籍。
但現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語。例如,看到“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就妄言他獨攬大權,有狼子野心,進而懷疑他的鞠躬盡瘁(歷史典籍的一句話就引出了長篇大論的主觀臆斷)。
諸葛有隆中對,就創造一個魯肅的吳中對,來弱化隆中對。三國中,像這樣對當時局勢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個能企及隆中對,包括什么吳中對! 晉臣陳壽(其父因罪為諸葛所殺)的《諸葛亮傳》對諸葛也是肯定的稱頌的,可又為何那些自稱學究古今一切從歷史出發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貶低人們心目中的偶像。
當然,歷史是蒼白的。如果只看歷史,轟轟烈烈的三國時代也許和五代十國一樣不被人熟悉。
幸虧一部三國演義,結合斷代史《三國志》和 評書和傳說,再藝術加工。要不然我不會喜歡三國,更不會敲這么些字來寫這篇文章。
實際上,易中天對諸葛亮的評價,主要還是沿襲許多史學家的“定論”,即,諸葛亮是個偉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軍事家,當然對三國演義、民間流傳的諸葛亮的神話用兵全盤否定,甚至將“錦囊妙計”看成笑話,否定諸葛亮之智,認為是民間的胡編亂造。 諸葛亮究竟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這確實是個值得商榷的話題,個人以為,諸葛亮首先是個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為亂世的謀士,而且是取得豐碩成果的“軍師”,必須要有獨特、敏銳、反常的戰略眼光,這一點,我們從《隆中對》就足以領略到諸葛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戰略眼光;其次,劉備本來是屢敗屢戰的人物,雖然有劉、關、張、趙,仍然無濟于事,直到諸葛亮出山,才扭轉乾坤,成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諸葛亮的政治才華其實遠不及軍事才能,在后來的治蜀中,如果諸葛亮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要戰爭不斷,而是與民休養生息、使民以時,那么,蜀國是不可能總在戰爭中不斷消耗實力,最后敗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戰,后人治蜀要深思”確實是有道理的。
因此,諸葛亮首先是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其次才是較為優秀的政治家。 那么,歷來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么要貶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歷史以來,無論演義、民間對諸葛亮贊揚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中國知識分子最自負,通常有舍我其誰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別人就更不可能辦到,而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簡直是神話的奇跡,那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們是絕對不允許神化的“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沒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實際上,今天我們按美國成功學拿破侖希爾的“二八定律”來看,很多所謂的優秀的“知識分子”,確實屬于第一層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繼續,再繼續,那么真正杰出、優秀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歷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幾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樣偉人呢?否定那些偉大的人能夠提高自身的價值嗎? 二、歷史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最喜歡隨波逐流,都愛湊熱鬧,喜歡名利,能夠真正維持知識分子本色的人是相當少的,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為求學、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國知識分子真正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