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裴秀才迪小臺_生日小笑話
名句: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出自唐代張繼的《閶門即事》
古代的詩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絕句古詩如汪洋大海。這些經典,永久流傳,啟迪我們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網為您收集《登裴秀才迪小臺》,推薦這些經典的古詩絕句。
王維 登裴秀才迪小臺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賞析】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小編推薦
王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作者: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注釋:
【第1句】:墟里:村落;
【第2句】:孤煙:炊煙。【第3句】:接輿:這里北裴迪。譯文:
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
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賞析:
這是寫景之詩,描繪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潛比自己。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抒發了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開頭二句寫景,著意刻畫水色山光之可愛,雖深秋,山依然蒼翠,水依舊潺流。【第3句】:四兩句,轉而寫情。倚杖柴門,臨風聽蟬,神馳邈遠,自由自在。【第5句】:六句又間寫景致。渡頭落日,墟里孤煙,地道山村風物。最后兩句再寫人情。接輿、五柳、潔身自好,高風脫俗。風光無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詩起句工對,頷聯反而不對,實屬不入格。喻守真疑為首聯與頷聯顛倒錯亂,如若對調,則平仄格律既不失粘,且在意義上比較自然。倚杖句是看,接看寒山;臨風句是聽,接聽秋水。此說有獨到之處。
登單于臺張蠙 登單于臺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臺。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譯文及注釋】【第1句】:單于臺: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相傳漢武帝曾率軍登臨此臺。【第2句】:陰關:陰山山脈中的關隘。陰山是漢代防御句奴的屏障,綿亙今內蒙古自治區,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賞析】張蠙早年曾游塞外,寫了不少邊塞詩。單于臺,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相傳漢武帝曾率兵登臨此臺。這首詩,描寫邊塞風光,語句渾樸,境界開闊,雖出于晚唐詩人之手,卻很有些盛唐氣象。首聯是全詩總領。春字和獨字,看似出于無心,實則十分著力。春日兵回,邊關平靜無事,乃有登臺覽物之逸興;雖曰春日,下文卻了無春色,更顯出塞外的荒涼。獨上高臺,凝思注目,突出詩人超然獨立的形象。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一輪白日,躍出平地,寫它噴薄而上的動態;千里黃河,天外飛來,寫它源遠流長的形象;白日、黃河對舉,又在寥廓蒼茫之中給人以壯麗多彩的感覺。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頂,黃河來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視平線下,皆因身在高臺之上的緣故。頸聯繼續寫景。兩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臨下的特點:居高,所以風急,所以風如雷響,驚心動魄;臨下,才見沙痕,才見沙似浪翻,歷歷在目。不說如雷而說疑雷,傳神地寫出詩人細辨風聲的驚喜情態。而白日、黃河、沙浪、風聲,從遠到近,自下而上,構成一幅有色彩、有動態、有音響的立體圖畫,把邊塞風光,寫得勢闊聲宏,莽莽蒼蒼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一聯,語句渾樸,境界遼闊,學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為后人激賞。尾聯寫詩人從單于臺上向北眺望陰山,那是漢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詩人很想到陰山那邊去看看,但見那起伏連綿的陰山,雄關似鐵,雖然天已大亮,門戶卻緊閉不開,無法通行。詩人分明看到橫斷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變而為徒喚奈何的頹唐之音。詩到晚唐,縱使歌詠壯闊雄奇的塞外風物,也難得有盛唐時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氣了。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作者:杜甫
原文: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翻譯:
蜀州東亭,盛放官梅,爾乃勃發詩興,
就像當年詠梅揚州的何遜。此時,面對雪景,自然遙遙相思,何況趕上送別客人,恰逢臘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幸虧沒有寄來折梅,勾起我歲末傷情,賞閱折梅,怎勘那鄉愁繚亂,思緒紛紛。這里的江邊,也有一棵梅花,漸趨吐蕊,朝朝暮暮,催的我白發絲絲,繁霜染鬢。賞析:
裴迪,關中(今陜西省)人,早年隱居終南山,與王維交誼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與杜甫頻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裴迪寄了一首題為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的詩給杜甫,表示了對杜甫的懷念;杜甫深受感動,便寫詩作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二句贊美裴迪詠早梅詩:你在蜀州東亭看到梅花凌冬盛開,詩興勃發,寫出了如此動人的詩篇,倒象當年何遜在揚州詠梅那般高雅。何遜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詩人,杜甫《解悶十二首》之七,有頗學陰(鏗)何(遜)苦用心的詩句,這里把裴迪與何遜相比,是表示對裴迪和他來詩的推崇。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動詩興,說在這樣的時候,單是看到飛雪就會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況你去東亭送客,更何況又遭遇到那惱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這樣遙領故人對自己的相憶,表達了對故人的深深謝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誼。此時,即肅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軍氣焰囂張、大唐帝國萬方多難之際,裴杜二人又都來蜀中萬里作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憶之情,彌足珍重。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早梅開花在歲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歲月無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鄉,渴望與親人團聚。大概裴詩有嘆惜不能折梅相贈之意吧,詩人說:幸而你未折梅寄來勾起我歲暮的傷感,要不然,我面對折梅一定會鄉愁撩亂、感慨萬千的。詩人慶幸未蒙以梅相寄,懇切地告訴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門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樹呢。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這一樹梅花啊,目前也在漸漸地開放,好象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發滿頭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來,讓它們一起來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頭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鄉之愁,憶友之愁,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憂國憂民、傷時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攢聚一身,此頭安得不白?與梅花梅樹又有什么相干!可憐這江邊一樹,也實在晦氣,自家無端挨罵不算,還牽連得百里之外的東亭梅花,也被宣布為不受歡迎者。
本詩通篇都以早梅傷愁立意,前兩聯就著憶字感謝故人對自己的思念,后兩聯圍繞愁字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構思重點在于抒情,不在詠物,但此詩歷來被推為詠梅詩的上品,明代王世貞更有古今詠梅第一的說法(見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卷九引)。原來,詩歌大抵以寫情為第一要義,詠物詩也須物中見情,而且越真摯越深切越好,王世貞立論的出發點,應該也是一個情字。這首詩感情深摯,語言淺白,始終出以談話的口吻,推心置腹,蕩氣回腸,直而實曲,樸而實秀(清人黃生語),在杜詩七律中,別具一種風格。
這些古詩絕句您喜歡嗎?小編還為您整理更多絕句古詩等專題,請您欣賞采蒲臺的葦議論抒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