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思想名句 道家思想的名言
【第1句】: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講的是辯證看待事物。
【第2句】:反復循環(huán)的理念,老子的思想體現(xiàn)的不適很多。抱歉,沒有找到這個。
【第3句】: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訓》
有道德的人不認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棄它,因為小小的好事積累起來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節(jié)選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 題解:這篇是老子的方法論,論證柔弱勝剛強的自然辯證關(guān)系。正在生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東西,而走下坡路的東西都是剛強至極走向反面的東西。這是從大自然萬物的生機來說明的。所以說從趨勢看,剛強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萬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會之于國家,弱勢的一方會漸漸處于優(yōu)勢,太過剛強則會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強大而用兵逞強的國家一樣,會走向反面。治理國家,手段太強硬會適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會與社會共振和諧。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道家經(jīng)典句子,越多越好,謝謝。
【第1句】: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老子》二十三章。
暴風刮不完一個早晨就會停息。比喻來勢雖猛,但持續(xù)的時間不會長久。
【第2句】: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zhuǎn)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fā)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發(fā)出壞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能變成福。
【第3句】: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六十三章
難的事情,從簡單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第4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第5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第6句】: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管子·白心》
【第7句】: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經(jīng)法·道法》
大路因為岔道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的方向。
【第8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第9句】: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淮南子·繆稱》
【第10句】: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淮南子·說林》
【第11句】: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淮南子·泰族》
【第12句】: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淮南子·說林》
【第13句】: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列子·天瑞》
【第14句】: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 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唐。王士元《亢倉子·用道篇》
【第15句】: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第16句】:多言多敗,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九
【第17句】: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列子·說符》
【第18句】: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國。魏。王弼《老子》五章注
【第19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章。
【第20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
【第21句】: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老子》十四章。
【第22句】: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
【第23句】: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
【第24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一章。
【第25句】: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第26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第27句】: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
【第28句】: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莊子·庚桑楚》。
【第29句】: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莊子·天下》
【第30句】: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莊子·至樂》。
【第31句】: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
【第32句】: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天地》。
【第33句】: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莊子·在宥》。
【第34句】: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莊子·漁父》。
【第35句】: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莊子·天地》。
【第36句】: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莊子。·至樂》。
【第37句】: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位置)。《經(jīng)法·道法》。
【第38句】:有生于無,實出于虛。《淮南子·原道》。
【第39句】:道自在天帝之前。《老子》第四章河上公注。
【第40句】:元氣生萬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
【第41句】: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勇敢篇》。
【第42句】:清靜處于,虛以待之,無為無求,而百川自為來也。漢·嚴遵《道德指歸論·江海篇》。
【第43句】: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經(jīng)·神生章》。
【第44句】:凡物皆始于無。三國魏·王弼《老子》一章注。
【第45句】:萬物皆由道(物質(zhì))而生。三國魏·王弼《老子》三十四章注。
【第46句】: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三國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
【第47句】:大天之內(nèi),復有小天。梁·陶弘景《華陽陶隱居集下》。
【第48句】: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經(jīng)取善集》。
【第49句】:天地之外,別有天地。宋·邵雍《皇極經(jīng)世·觀物篇四十二》。
【第50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二章。
【第51句】:少則得,多則惑。《老子》二十二章。
【第52句】: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二十二章。
【第53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二十四章。
【第54句】: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二十七章。
【第55句】:物壯則老。《老子》三十章。
【第56句】: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
【第57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第58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
【第59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第60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四十五章。
【第61句】: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五十八章。
【第62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第63句】: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六十三章。
【第64句】: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老子》六十三章。
【第65句】:多易必多難。《老子》六十三章。
【第66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
【第67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第68句】: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老子》六十四章。
【第69句】: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第70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世間》。
【第71句】:唇亡則齒寒。《莊子·胠篋》。
【第72句】: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莊子·天地》。
【第73句】:合異以為同,散同以為異。《莊子·則陽》。
【第74句】:安危相易,禍福相生。《莊子·則陽》。
【第75句】:窮則反,終則始。《莊子·則陽》。
【第76句】:計其患,慮其反,就其利,辭其害《莊子·盜跖》。
【第77句】: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莊子·天下》。
【第78句】: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莊子·天下》。
【第79句】: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輪不輾地。連環(huán)可解也。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飛鳥之景未嘗動也。《莊子·天下》。
【第80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第81句】: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陰符經(jīng)》卷下。
【第82句】: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紀法·道法》。
【第83句】: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經(jīng)法·四度》。
【第84句】:德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之【禍福】之鄉(xiāng)。《十六經(jīng)·雌雄節(jié)》。
【第85句】:土處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淮南子·原道》。
【第86句】: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淮南子·原道》。
【第87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第88句】:能至于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淮南子·原道》。
【第89句】: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之為禍。《淮南子·原道》。
【第90句】:小有所志(記),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
征集道家名言或與道家思想有聯(lián)系的句子什么塞翁失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于自然.
人的欲望有時違背于自然,失之悲,又得之喜,然而自然有自然之道.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人時時以人的欲望為判斷標準得出的結(jié)論.
看不出《塞翁失馬》有什么道家思想.要是《塞翁失馬》教育人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那就對了,要崇尚自然.
這只是我個人見解,望笑納.
求道家經(jīng)典老子,莊子中的優(yōu)美,灑脫的名句與詞語,謝謝
《老子》名句:
【第1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第2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3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4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第5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6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7句】: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第8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9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10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11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第12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13句】: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14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15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名句:
【第1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yǎng)生主》
【第2句】: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第3句】: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第4句】: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第5句】: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
【第6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第7句】: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nèi)者無位而不怍。——《讓王》
【第8句】: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第9句】: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第10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第11句】: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第12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遙游》
【第13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
【第14句】: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第15句】: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刻意》
以上,僅供參考!
諸子百家經(jīng)典名句
墨子名言選粹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節(jié)儉則昌,淫佚則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力,形之所以奮也。圓,一中同長也。
孟子
聞過則喜,聞善則拜①。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現(xiàn)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①這句話原文為:“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離婁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嬰兒天真純潔善良的心地。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①[放心]指喪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中。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shù)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guān)龠而不可啟也,善結(jié)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上《道經(jīng)》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耀)。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謀,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zhí)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其成而敗之。故曰: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不以其無爭歟?故天下莫能與爭。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畏(威),則大畏(威)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而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栝(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單(戰(zhàn))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單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以圣人云:受邦之訽(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右契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荀子名言
(1)鍥而不舍(《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名言
(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9)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 勸學>>)
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有關(guān)好學、學好的名句[正確22答]
中國近現(xiàn)代上有代表性的自由主義思想人物均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zhuǎn)向了老子,找到了以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
嚴復強調(diào):“《老子》者,民[email protected]#$^主之治之所用也。”魏源則視《道德經(jīng)》為“救世之書”,曾國藩甚至提出“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吳虞稱老莊為“反專!#%^制的消極革[email protected]#&命派”。胡適特別推崇《淮南子》體現(xiàn)出的的治國理念,認為這一思想與現(xiàn)代民@¥&主政治不謀而合。陳寅恪先生既鐘情于中國傳統(tǒng)又執(zhí)著于自由之精神,他認為,中國民族之本位,乃道家之真精神,與西方學說相反而相成。
發(fā)掘老子思想中被塵封的理性思想,從中國的傳統(tǒng)中找到了長期被忽略的寶貴資源,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所應復興的對象。
道家思想與道教的關(guān)系?
道家與道教,但從外表看來,好像不可分離,而在實質(zhì)上,卻大有不同,秦、漢以前,道與儒,本不分家,甚之諸子百家,也統(tǒng)統(tǒng)淵源于道,這個“道”的觀念,只是代表上古傳統(tǒng)文化的統(tǒng)稱。儒、道分家,與諸子百家分門別戶的情形,是由戰(zhàn)國末年到秦、漢之間的事,尤其漢初有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觀念以后,相承因襲,愈來愈明顯。 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老子(畫像)
漢、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變道家的學術(shù)思想,用與佛教抗衡,乃使道家與道教,徑渭難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其實,秦、漢以前道家的學術(shù)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繼承伏羲、黃帝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屬于《易經(jīng)》原始思想的體系,也是中國原始理論科學的文化思想。漢、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學術(shù)思想的內(nèi)容做中心,采集《書經(jīng)》系統(tǒng)的天道觀念,加入雜家學說與民間的傳說信仰,構(gòu)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現(xiàn)在為了講述的方便,把兩者混為一談,在其緊要的界說之處,加以分別,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qū)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nèi)容,也曾混為一談;現(xiàn)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chuàng),并在魏晉被重新發(fā)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于兩漢逐漸形成,后又有若干發(fā)展分化的宗教,那么,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流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nèi)容;魏晉之后道家思想的傳承流變,現(xiàn)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確實一言難盡。試舉一例:道教所謂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莊并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莊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jīng)》)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莊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并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yǎng)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xù)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fā)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來被張魯?shù)奈宥访椎赖茸诮涛眨⒀葑兂芍袊闹匾诮讨弧澜獭N簳x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并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于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shù)、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shù)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yǎng)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于戰(zhàn)國、盛于秦漢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道教發(fā)展歷程】
道教的發(fā)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xiàn)和清以后衰落四個時期。 道家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畫像)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fā)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jīng)》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lǐng)書》(即后來所謂《太平經(jīng)》)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lǐng)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后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于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jù)漢中多年,后又與最高統(tǒng)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于海內(nèi),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shù)的盛行和相關(guān)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fā)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地論述,著作了《抱樸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tǒng)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nèi)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xiàn)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nèi)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xiàn)了王重陽創(chuàng)導的全真道。后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并被元朝統(tǒng)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quán)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并為正一道,尊張?zhí)鞄煘檎唤讨鳎瑥亩叫纬闪说澜瘫庇腥妗⒛嫌姓粌纱笈蓜e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jù)著主導的地位。
參考資料:http:///note/1761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