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關于醫德醫術名言名句 關于醫德的名人名言
患者,養生之父母也。 ——鐘南山
醫德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服務態度。
——鐘南山
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孫思邈
夫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世,道則流芳千古!
——《衣貫》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老子·道德經》
【第1句】: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醫德·心中春意常在,醫風·人間無處不開花。
【第2句】:不謀當謀之事,為醫之恥;貪求身外之財,從醫之危。
【第3句】: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第4句】:常修從醫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第5句】:誠實是為人的行為支撐,守信是立業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質核心,廉潔是從醫的行為準繩。
【第6句】:動搖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驕奢浮華,終將身敗名裂。
【第7句】:反腐倡廉牢記服務宗旨,科技興院發揚奉獻精神。
【第8句】: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錢,盡早地幫助他恢復健康。
【第9句】:紅包就是(猶如)腫瘤,手術之前不切除就會癌變。
【第10句】:堅持原則,以法服人;掌權為公,以廉服人;身體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眾,以愛服人。
【第11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讓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第12句】: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
贊美醫生醫德高尚的名言名句?
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后戰。——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矣。——王秉衡《重慶堂隨筆卷上論治案》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張機《傷寒論原序》
大約心細則眼明,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一》
醫者,意也。善于用意,即為良醫。——孫思邈《千金翼方針灸上》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脈經序》
藥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發,可不慎歟!——劉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癥最忌服表藥》
夫醫誠難知,知之不精,則罪更甚于不知。——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貫眾》
蓋醫學通乎性命,知醫則知立命。——趙學敏《串雅內編緒論》
讀書而不臨證,不可以為醫;臨證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陸九芝《世補齋醫書李冠仙仿寓意序》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吳瑭《溫病條辨自序》
凡看病施治,貴乎精一。——張介賓《景岳全書論治篇》
醫之道最微,微則不能不深究;醫之方最廣,廣則不能不小心。——梁拓軒《癘科全書自序》
夫醫學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則在辯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于何辨?證不辨,藥于何用?——吳儀洛《本草從新原序》
夫醫官用藥,如將帥之用兵。——趙宜真《秘傳外科方總論》
中醫醫德和醫術的最高宗旨是什么?
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沒有德技術也好不了哪去,一般有真本事的醫生德行都很高,醫生就應該能多解除病痛而感到快樂
關于醫德醫術的成語
救死扶傷、妙手回春、藥到病除、起死回生、著手成春
一、救死扶傷 [ jiù sǐ fú shāng ]
【解釋】: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與單于連戰,十有余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譯文】:與單于交戰,持續了十多天,殺害了超過一半的人,敵人俘虜要照顧他們卻不領情。
二、妙手回春 [ miào shǒu huí chūn ]
【解釋】: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將快死的人救活。指醫生醫術高明。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但是藥鋪門里門外,足足掛著二三十塊匾額: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鵲復生’,什么‘妙手回春’……”
三、藥到病除 [ yào dào bìng chú ]
【解釋】:藥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藥效果非常好。
【出自】:近代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藥到病除,效如桴鼓。”
四、起死回生 [ qǐ sǐ huí shēng ]
【解釋】: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出自】:明·張岱《魯云谷傳》:“醫不經師,方不襲古,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
【譯文】:醫術沒有經過師傅指導,開的藥方也沒有參照古人,每次以神奇的藥劑把快要死的人救活
五、著手成春 [ zhuó shǒu chéng chūn ]
【解釋】:著手:動手。一著手就轉成春天。原指詩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醫術高明,剛一動手病情就好轉了。
【出自】:唐·司空圖《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舅逢花開,如瞻歲新。”
【譯文】:在生活中到處能發現詩,不需要挖空心思追尋,順應情理寫作,著手成春。又逢花開,又好象四季歲月更新。
蘇州最好是常熟,比較好的中醫,醫術醫德均不錯的
不知道你需要看什么科~
婦科----邵亨元,星期一新區醫院專家門診,要想掛到話凌晨兩三點就去吧,周五在中醫院分院(菱塘),二四六在元和那邊的自己的邵氏診所(醫保的話,還得拿去醫院轉方),看不孕很出名的~
兒科----方平,周一在新區醫院專家門診,中西醫都看
內科----李保華(是常熟人都曉得他的),周三中醫院中醫內科門診,那個號么是在叫難掛啊~~病人好幾次差點點打起來~~擅長脾胃病
內科----陶叚生,他爸爸就是那個陶仙人,祖傳的,也很有名,看小兒哮喘又個藥棗方特效而且好入口,看急慢性腹瀉蠻強的
外科----桑曜,新區醫院中醫外科門診,看乳癰不錯,新區醫院呢個收濕散就是他的秘方,特效
內外婦兒都有了,以上都是非常非常好的醫生,不僅醫術好最主要很為病人著想,都是本人比較尊敬的老師~
贊美醫生的名言警句
"大醫精誠"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來贊譽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
相傳三國時,名醫董奉隱居廬山。他為人看病從不收診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種植杏樹。幾年以后,被治愈者無數,而杏樹也有了十余萬株,蔚然成林。每當杏熟的時候,董奉便貼出告示,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得用稻谷來換杏。然后董奉又將收到的稻谷,悉數用于救濟窮苦百姓。鄉民們敬佩董奉的人品和醫德,便寫了"杏林春暖"的條幅掛在他家門口。從這以后,"杏林春暖"一詞逐漸流傳開來,沿用至今。
“懸壺濟世”
《后漢書·方術列傳》上記載著一個奇異的傳說: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鉆入了葫蘆之中。
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鉆入葫蘆中。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后來,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
返回故里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已過了十余年。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這僅是一則神話傳說,但卻為行醫者罩上一層“神秘外衣”。后來,民間的郎中為了紀念這個傳奇式的醫師,就在藥鋪門口掛一個藥葫蘆作為行醫的標志。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
贈醫生錦旗,征集關于贊揚醫德醫術的語句,在線急等!
妙手回春
白衣天使
抗震救災
杏林圣手
懸壺濟世
古道人心
救死扶傷
杏林春暖
大醫精誠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9917【第75句】:html
關于醫德的名人名言
患者,養生之父母也。 ——鐘南山
醫德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服務態度。
——鐘南山
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孫思邈
夫有醫術,有醫道,術可暫行一世,道則流芳千古!
——《衣貫》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老子·道德經》
【第1句】: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醫德·心中春意常在,醫風·人間無處不開花。
【第2句】:不謀當謀之事,為醫之恥;貪求身外之財,從醫之危。
【第3句】: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第4句】:常修從醫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第5句】:誠實是為人的行為支撐,守信是立業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質核心,廉潔是從醫的行為準繩。
【第6句】:動搖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驕奢浮華,終將身敗名裂。
【第7句】:反腐倡廉牢記服務宗旨,科技興院發揚奉獻精神。
【第8句】: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錢,盡早地幫助他恢復健康。
【第9句】:紅包就是(猶如)腫瘤,手術之前不切除就會癌變。
【第10句】:堅持原則,以法服人;掌權為公,以廉服人;身體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眾,以愛服人。
【第11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讓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第12句】: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