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在线_狠狠骚_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_56pao在线_日韩一区二区福利_国产综合久久

大學中庸名句及評論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十句名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大學中庸名句及評論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十句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短。”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被迷惑;五十歲時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規律;六十歲時能夠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無論做什么都不會違背規矩了?!?/p>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地平坦寬廣,沒有德行的人卻是終日煩惱憂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似的墻壁不能粉刷。宰予這種人也不值得責備?!?/p>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沒有德行的人恰恰與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不擔憂別人不了解我,只擔憂自己沒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有錯誤而不去改正,那么這個錯誤就是真正的錯誤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塊商量事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后天的學習使人與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譯文:時光匆匆溜走,歲月是不會等待人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一個人不得志的時候應當堅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時候便可以用這種好的品德去影響他人。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人們的通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人有不為者,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一個人要有所不為,然后才能有所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譯文: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卻難以逃脫。

  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譯文:聰明的人喜歡山,仁愛的人喜歡水。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這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的分別,老少之間有長幼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譯文:不愿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惡。

  譯文: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做學問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紀(做兒女的)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而有所憂慮。

參考資料:http:///bbs/viewthread.php?tid=12056

《大學》《中庸》各十個名句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中道德篇名句有哪些??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即“災”)必逮夫身。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論語》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不遷怒,不貳過。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莊子》

  【第1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第2句】:凡人心險于山川

  【第3句】: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第4句】: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第5句】: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第6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

  【第7句】: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

  【第8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第9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10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第11句】: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第12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第13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第14句】: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

  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學》中的經典名句

《大學》中的經典句子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一章。道:宗旨,綱領。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德:德行。親:更新。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樹根,末:原指樹梢。

【譯文】

大學的宗旨,就在于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后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后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后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以后就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賞析】

在《大學》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爸埂笔情_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第2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齊:管理。修:修養。正:端正。致:推極,獲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賞析】

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修身的問題。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體表現在行為、節操之中,可行為節操由意念志向所決定,如果意念志向夾雜著私情物欲。表現在行為節操不符合道德規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誠,心靈自然能夠體現在各種行為事物之中,心志不為物欲所誘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實道德的修養前提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這段話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開創一個道德的世界,就必須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家由個體的人組成;最終歸結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第3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注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

【譯文】

對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識就能豐富,知識豐富以后,誠意就能證實,誠意證實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養,身心修養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賞析】

這段話是對上一段話相對的復述。上一段話說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終推到人要學習掌握知識,明白事理,修身養性,培養道德情操。而這段話強調通過學習,修養學問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養的人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是關鍵。兩段話在說理邏輯上只是修辭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闡述的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止:達到。敬:恭敬。慈:慈愛。信:信義,誠信。

【譯文】

作為君主,就要達到仁愛;作為臣下,就要達到恭敬;作為兒子,就要達到孝順;作為父親,就要達到慈愛;與國民交往,就要達到誠信。

【賞析】

《大學》在首章就闡述了明明德、親民與止于至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強調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知識,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修養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為方向或目標,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為仁行善之途上前進。所以至善之地表現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兒子的孝、父親的慈,國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遠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發揮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會有較好的成效。

【第5句】: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毋:不要。惡:前一個厭惡,后一個污濁。好:前一個喜歡,后一個美麗。

【譯文】

所說的證實自己的誠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騙,如同厭惡奇異的臭味,如同喜歡美好的色彩,這叫做自我滿足。

【賞析】

這段話主要是對誠意的含義論述。《朱子語類》卷第十五中說:“格物者知之始也;誠意者行之始也?!奔磳κ挛锬苊靼灼淅?,以達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對于道理無所不明,可是,有豐富的知識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實依理而行,唯意念誠實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為善去惡。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說,讓意念真實而無妄地依理而發,如同厭惡污穢的臭味,如同喜愛美好的色彩,不虛偽,不自欺,每個人應當以此自勉。

6.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潤:潤澤,潤飾。廣:寬平。胖:安舒。

【譯文】

有錢的人能夠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會修養他的身心,心里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證實自己的誠意。

【賞析】

作為君子,一定要有誠意,在意念將發未發的瞬間要告誡自己,使意念真實無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現在各種言行上,而意念真誠又是美好道德品質的表現。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內心毫無愧疚,自然心胸坦然開朗,身體舒適健壯全歸于誠意的結果。

【第7句】: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賢:前一個賢是尊敬,后一個,所尊敬的賢人。親:前一個親近,后一個所親近的親族。樂:前一個以此為樂,享受之義,后一個喜樂,快樂。利:前一個以此為利益,得到之義,后一個利益。

【譯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應尊敬的賢人,親近所應親近的親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樂,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終生不忘記前代圣王。

【賞析】

這句話是對此之前半部分總結,前部分論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懷。形容更新民風的效果,以證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賢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繼承前王的宏德基業,自然懷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樂業的快樂,所以才終生不忘前代圣王。說理充分,證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一章。不?。翰荒芡萍杭叭?。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譯文】

君子對于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賞析】

要治國,先齊家;不修身,不可以齊家。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理國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學》里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之長修身與否,是家人的榜樣,國君的修身,同樣對人民起著表率作用,治國者的舉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務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禮樂政令,自己能身體力行,并能慈愛人民,體貼民心,考慮養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接接受其禮義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別人。所以對君子而言,自己具備道德修養否則會適得其反。

9.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二章。上:國君。老老:第一個老指敬重,后一個老指老人。長長:第一個長指尊重,第二個長指長輩。弟:悌,孝悌。恤:憐惜,救助。孤:沒有父親。倍:即背,違背,背棄。

【譯文】

所說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是國君敬重老人,人民就會崇尚孝道;國君尊敬長者,人民就會崇尚恭順;國君憐撫孤兒,人民就不會背棄。

【賞析】

言傳不如身教。齊家的關鍵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國之道除了教化之外,還需政令,但畢竟以教化為本。這段話就是強調國君在治國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長、憐恤孤苦的行為,則人民自會興起孝、慈、不背之志。這只不過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為人君者若能潔身自好,修養仁德,實行仁政,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而保有天下。這就是國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國之道便是此理。

【第10句】: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四章。道:言說之意,指治國的道理。

【譯文】

就是說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個國家;喪失民眾的心,就會喪失整個國家。

【賞析】

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這句話所闡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轍。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11.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注釋】

先自《大學》第十四章。

【譯文】

財富積聚了,民眾就會離散,財富分散了,民眾就會集聚。

【賞析】

治理國家,財用之源來自人民的辛勤勞動。國君若能從愛民出發,節約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達到愛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會人心歸向,辛勤耕作,貢獻國家。如果國君只求自己聚斂財物,滿足奢侈荒淫的享樂,那么,所屬臣下就會爭財逐利,中飽私囊,造成內亂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當然不會努力耕作,導致人心渙散,人人見利輕義,上下都會陷于禍亂,最后招致國家敗亡。所以,《大學》強調為上者要修養道德,公正無私,廉潔自律,與民同樂,擁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擁有財富。

12.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六章。拂:違反的意思。菑:古“災”字。逮:及至。

【譯文】

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賞析】

荀子在《哀公》中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與百姓的關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載舟達到彼岸,亦可將舟掀翻沉沒??芍^精辟至極。所以說:若為君者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惡有悖人民的好惡,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必將是引禍至身,自取滅亡。由此可見,為君者要親賢臣,遠小人,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為本,此可謂為治國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獲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六章。君子:指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術。忠信:盡已之心而不違物。驕恭:驕橫放縱。

【譯文】

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采用忠誠信義來爭得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賞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鬃釉凇墩撜Z子路》里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即為君上者講信用,人民就會以實情相告。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會得到民心,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國家政權也因此而得到鞏固。所以說,治國的大原則就是必須忠誠守信來爭取人民的擁戴,驕橫放縱,奢侈荒淫就會失去民心,危害國家。

14.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七章。道:規律。生:生產。食之者:坐食俸祿不干活的人。為:創造。疾:迅速。舒;舒緩。財:物資貨財。恒:時常,長久。

【譯文】

增殖財富有個大原則,就是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就會使財富長久充足了。

【賞析】

這段看似論述蓄積財富的道理。實則以蓄積財富的普遍規律說明治國之理和修養個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養,能謹慎持守,不受私欲誘惑,推己及人,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戴而保有土地,擁有土地,人民又樂于耕作,不言而喻,財物必然富足。加之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棄只會坐食俸祿、不會辦事的鄙薄小人。這樣,有賢德的人大公無私,能造福人民,創造財富迅速,用度節約,財富就會蓄積國庫。當然,為了財富于道德廉恥而不顧,那便是不義之財,不義之財來得容易,失得快。

《中庸》中的優美句子有哪些?

【第1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焖x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第2句】: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矚g請教別人,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隱瞞不好的地方,而宣揚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第3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第4句】: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第5句】: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挥刑煜伦顬檎\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第6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暗馈笔遣豢梢云屉x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第7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第8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绞请[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第9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爸小?,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第10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_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中庸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第2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第3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褐小皇翘煜氯f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第4句】: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第5句】: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矚g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第6句】: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第7句】: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第8句】: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第9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大學,中庸,論語,老子

大學 凡是預則立中庸 物有本來,事有終始.知所前后,則進道矣論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學而不思則罔。

《大學》和《中庸》的區別和聯系分別是什么?

區別:

【第1句】:《大學》更像教科書(其實就是古時候的教科書),而《中庸》更加注重實際;

【第2句】:《大學》里面非常提倡創新,提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識的意思);

【第3句】:《中庸》里面對治國之道的論述更加的具體。

聯系:是四書之一,是《禮記》中的兩篇

四書

拼音:sì shū

解釋: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例句:賈母因問林黛玉念何書。 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薄都t樓夢》

四書五經,是重要的儒家經典著作。西漢之后學五經,南宋之后學四書。南宋時,作為儒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進行注解,稱其為四書。

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來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大學》和《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 《大學》的作者據傳為曾子及其弟子。 《中庸》的作者據傳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 《論語》的作者據傳為孔子的弟子們,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的作者據傳為孟子及其弟子,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節選的《論語》選段和《孟子》選段,以及中考和高考中常用的選段,多達幾十處甚至上百處;取自于這四部經典中的名句和成語也是數量龐大;古人更是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四書中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思維觀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和習慣。

詳細解釋:

【第1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南宋 理學家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后用作學習的入門書。 元 皇慶 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規定以 朱熹 的《集注》為根據。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齋箴》序:“近世 朱 氏‘四書’,吾服膺焉?!眳⒁姟?四子書 ”。

【第2句】:指四部書。 南朝 梁 蕭統《謝敕賚制旨大涅盤經疏啟》:“四書所總,施命止於域中?!?唐 陸龜蒙《奉和襲美二游詩》:“嘗聞四書曰,經史子集焉?!标惤ū额}載敬堂》:“載道興文,心游六藝;敬天樂遇,德體四書。”參見“ 四部書 ”。

評價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原來并不是一本書,而是由《論語》《孟子》這兩部書和《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合輯在一起的統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匯輯刊刻,從此廣為流傳,名聲鵲起?!端臅诽N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的集中體現,記載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產有深遠的影響。在二十一世紀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為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毋庸諱言,《四書》中也夾雜著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這些局限已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這無疑是需要加以揚棄的。

地位

《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論語》在漢代即是婦孺必讀的書,《四書》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人必讀的書,作為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蒙學讀物與民間文藝,接受并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核心價值,《四書》的主要內容,又通過私塾鄉校、教書先生,通過唱戲的、說書的,從各種渠道流向社會,影響世道人心。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書》里很多內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宋代張載(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楊國樞認為,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

影響

四書影響深遠,后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面控制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其幾與耶教有圣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人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它?!端臅肥侵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翔實的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興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時至今日,《四書》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端臅吩谏鐣幏?、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影響播于海內外,福蔭子孫萬代?!端臅费永m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费观看 | av天天干 | 九九久久精品 | 免费看国产片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三区 | 性做久久久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 香蕉福利视频 | 久久国内精品 |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在线 | 一级电影中文字幕 | 丁香久久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蜜桃一区二区 |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干天天操 | 成人黄色片网站 | 亚洲天堂久久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综合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999成人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 成人免费视频网 | 中文字幕123 | 欧美视频网站 |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一级久久久久 | 自拍视频网| 久久精品一级 | 涩涩涩久久久成人精品 | 综合激情网 | av网站在线播放 | 玖玖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