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曹劌論戰名句默寫
一、2024試題分析
2024年高考語文試題,考查內容遵循《考試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按照核心素養內容進行命題。在總結以往命題經驗的基礎上,更加體現時代性、更加重視思想性,更加重視學生素養與能力考查。試題整體呈現出穩中有變的特點。
“穩”,是指高考內容穩定,各題型分值穩定,沒有較大變化。考查內容按照考試大綱對高考語文科的考核目標與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這一點沒有變化。從題型看,包括論述類閱讀、文學類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和作文五部分組成,各題型和分值除了個別題型有微調外,基本保持穩定。
“變”,是指試題在穩定中又呈現出幾個新的變化:
首先,從分值上看,有細微調整。詩歌鑒賞試題有變化,試題從去年的一道五選二的選擇題變為四選一的題目,分值從5分降為3分,主觀題分值增加了1分,詩歌鑒賞總分變為10分,比去年減少了2分。小說閱讀由14分變為15分,增加1分;默寫由5分變為6分,增加1分。
其次,從閱讀量來看,有所提升。全國卷Ⅰ為8800字,全國卷Ⅱ8250字,全國卷Ⅲ7900字,平均約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幾百字。
再次,從題型上看,部分題型發生較大變化。語言文字應用題一改去年成語、病句和得體分開設題的命題特點,將成語、病句修改和句子銜接試題巧妙設置在一個語段當中,既強調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考查考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一改以往連續幾年設置的句子填充題,改為啟事、書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引導考生關注語言的具體應用。同時出現了以前從未出現的流程圖,從看圖寫話轉向對語言綜合使用能力的考查。文學類文本試題,全國卷三套試題的選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說”形式變為三篇小說。三篇小說新變較為明顯,既有現代小說,又有當代小說,既有常規小說,也有回憶性小說、科幻小說等有創新寫法的小說。
作文試題的變化也較為明顯。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殺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為內容的全國Ⅱ卷試題,立意較為寬泛,可寫性較強,同時也能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對前幾年對審題立意限制較多的材料作文命題的一種改進性嘗試。其二,全國卷Ⅰ“給2035年的的18歲的學生寫一封信”和卷Ⅲ“三個標語”為內容的試題,具有極強的時代感,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自我、關注自我和社會的關系。這種與時俱進的作文命題方式,也是一個顯著變化。
題型和分值的變化屬于顯性、表象的變化,隱藏在這顯性和表象之下的,是2024高考隱性和實質的變化:更加重視考查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它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素養既包括知識,更包括能力,還包括思維。加強對核心素養的考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聯系社會生活,突出實際應用。以往的語言運用題單純就考點設置題目,試題靈活性與應用性不強,考查的知識性內容過多,對能力考查不夠充分。今年語用題的一系列變化加強了對語言實際使用能力和語感的考查。有些平時做題很順手的同學,遇到今年的試題,感到不適應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對思維的考查力度。在去年考查邏輯推斷的基礎上,今年的試題直接在賦分最多的作文題對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進行考查。作文試題雖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淺高低之分,能寫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須具備較好的思維品質。詩歌鑒賞探究題設置開放性答案,鼓勵考生主動思考,積極思考,多元思考,激發發散思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設置問答題,考查思維的條理性和清晰性。語言運用的框圖題通過描述圖形,考查思維建模能力,也是對思維的一種考查形式。
三是加強對閱讀能力考查。全國卷通過論述類文本的第二題考查對文章整體構思和結構的深入理解。小說閱讀通過探究題考查閱讀鑒賞評價能力。實用類閱讀通過圖文方式,考查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重點是信息的提煉、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讀、瀏覽等能力。試題對閱讀能力的考查更趨全面。
四是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考查力度。近幾年的試題,一直在做這樣的探索。今年的力度也很大。一是提高默寫分值,考查內容都是課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廣的文化內涵。二是聯系課本內容,考查文化常識。如全國卷中的“豪右”“京師”等詞語,均來自必修教材。三是重視漢語文化,加強對書面語準確表述、謙詞敬辭規范用法、文段語體風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基本的理解語言文字文化內涵的能力。
二、2024備考策略
(一)命題趨勢
【第1句】:試卷閱讀量會進一步提升,難度穩定中有增加趨勢。從2024年到2024年,高考語文試題的閱讀量,以全國卷為例,已經從7000多增加到8000以上。預計到2024年,閱讀量仍會進一步提升,達到或接近9000字。根據高考對核心素養考查的要求與命題趨勢,預計試卷會在以下幾個板塊增加閱讀量:
一是增加論述類閱讀的文字量。論述類閱讀的文本內容由于以往對字數的限制,常常要壓縮刪減,不能呈現原貌。隨著高考論述類閱讀試題的改革,今后的論述類閱讀勢必要呈現完整的文本,通過加長文本,增加試題難度。這種改革其實已在悄然進行,今年全國卷Ⅰ的論述類文本已經達到934字。預計明年的字數將超過1000字。
二是增加文學類閱讀的文字量。文學類文本由于字數所限,以小說為例,所選文本要么常常刪減很多內容,要么直接選擇微型小說。字數增加之后,很有可能會變為長篇的節選內容。
三是增加語言運用試題的文字量。通過呈現更生動鮮活的語言素材,考查學生對語言的靈活應用能力。
【第2句】:試卷題型的變化會進一步加強,考查能力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高考題型一般比較固定,但局部不排除作修改的可能。如今年語言運用題型的變化,默寫分值的增加,都是在考綱范圍之內的微調。語文高考近幾年處在較大的變化之中,預計2024年仍然會有不小的變化與調整。變化的點主要應在:
【第1句】:論述類閱讀。閱讀選材和試題形式很有可能都有大的變化,主觀題也有出現的可能。
【第2句】:語言運用。語言運用一直以來都是高考語文改革的試驗田,新題型也會不斷涌現,舊題型改頭換面也可能會出現。
【第3句】:作文。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式作文、漫畫作文都有輪流出現的可能。
【第4句】:文言文試題。多年未考的實詞意義推斷、斷句主觀題、信息篩選概括有出現可能。
【第5句】:實用類閱讀。幾年未考的人物傳記題有出現可能。從能力角度看,對知識性考查的試題會以綜合性形式出現,單純考查死記硬背性的知識性題目會越來越少。考查能力和思維的試題會越來越多。對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進行考查的試題會逐漸增加。對鑒賞、評價、應用能力考查的試題會逐漸增加。
【第3句】:對中華文化的考查會進一步加強,與社會現實聯系程度會進一步擴大。這里所說的中華文化,既包括古代傳統文化,又包括當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是近幾年的趨勢,如文學文化常識、名句默寫、文段修改、謙敬詞語修改、成語等內容。但諸如對文學文化(如對聯)、思想文化(如先秦諸子思想)、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的考查都還是空白并有很大空間,題型也會更加多樣。除了關注傳統文化,還要關注當代社會思想文化。2024年的作文試題,與時俱進,讓學生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思考問題,進行寫作,考查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對時代精神和當下理念的認識程度,是對以往高考備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做法的有效糾偏。這也提醒考生,時代精神、社會熱點、理論前沿就是高考內容,需要關注,還需要思考,更需要認真準備。
(三)備考策略
【第1句】:提升閱讀能力,改善閱讀品質。試卷閱讀量的提升,對考生的閱讀速度、閱讀方法與閱讀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到底,是對考生的閱讀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必須努力改善自身閱讀品質。首先是提升閱讀速度,提升閱讀速度的關鍵不是單純提升讀速,而是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根據不同文本確定合理的閱讀方法。如非連續性文本要跳讀、瀏覽和精讀相結合,在閱讀時可以先看后面的題目,并且帶著題目的要求,在文中圈點勾畫關鍵詞和句子,重在篩選信息。文學類文本要精讀細讀和掃讀要結合。小說文本要首先從宏觀把握整體結構和寫作手法,重在揣摩人物形象,學會分析鑒賞。文言文要學會把握文體特點,篩選有效信息,注意關鍵詞語。
【第2句】:扎實復習課本,提升遷移能力。課本的復習一般在第一輪復習時進行。在以往的復習中,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復習不夠重視,認為高考不會直接考查書上的知識,所以復習時也就會草率和應付。這樣的觀點是完全不對的。高考試題雖然不會對課本知識進行直接原封不動式地考查,但一定會變換考查方式,通過某種合適方式進行考查。近幾年語文試題加強了對課本知識的考查力度,我們以今年全國卷Ⅱ的文言文試題舉例分析:
【全國卷Ⅱ第11題】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
這道題是文言文閱讀中的第二題,主要考查文化常識。由于該文段選自《后漢書》,聯系必修四學過的《后漢書》選文《張衡傳》,不難發現,其中的A選項和D選項都是課本底下的注釋內容。這屬于直接對課本知識進行考查的一種題型。再以文言文翻譯題為例:
【全國卷Ⅱ第13題】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
(2)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第一個句子中的關鍵詞是“薦”,根據語境其實不難判斷。王渙已經去世,人民吃飯的時候彈弦唱歌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祭奠”。如果判斷不了的話,再聯系必修四《竇娥冤》一課中竇娥行刑前的唱詞“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這個“薦”的意思就是“祭奠”和“超度亡靈”之意。
第二個句子的關鍵詞是“獄”,聯系課文《曹劌論戰》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即可迅速獲得“案件”之意。
由此可見,高考非常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只不過方式不是那么直接,而是較為隱晦。在復習時,一定要高度重視課本知識,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實詞、文學文化常識、重要句式、思維經典結構等內容,要爛熟于心,隨時取用。二是努力做到在微觀復習的同時,積極從宏觀上建構知識體系,把細小的知識點放在大的知識網絡里去建構坐標,進一步培養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能力。
語文高考的默寫為什么歸入古詩文閱讀
歸入古詩文閱讀是比較合理的。
因為默寫題考的是古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只有閱讀過才能背誦,只有理解才能找到應該默寫那一句,可以把它看作省略了原文的閱讀理解。所以,歸入古詩文閱讀是非常合理的。
而語言基礎題包括成語、病句、語言表達的得體連貫等,明顯和古詩文的理解背誦默寫相差甚遠。
其實,歸入哪一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得到這5分。得到這5分,需要背誦七十多篇古詩文并理解,難度還是很高的。
名句求對:東風夜放花千樹。(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
冬雪日漫山萬座。
把高中英語所有的課文單詞都默寫下來,那么高考英語一般來說可以考多少分
很多學生把學英語記單詞,詞組,短語的意義理解錯了。以為把每篇新課文中涉及到新面孔認識了,記住了,就是把英語融匯貫通了,其實,真的不是如此。
把課文中所有新單詞記住了,會全部默寫出來,想在英語高考中最多拿70分。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熟練的使用,并非僵化的記憶。掌握更多單詞時,可以提高閱讀語速,可以提升對文字的內容前后邏輯關系的理解程度,對發揮創造性的獲得高分不會有多大作用。高考內容從不會重復,也不會照搬照抄所學書本上的文字與段落。因此,僅僅把課堂中學的單詞記住是遠遠不夠的。
要如何獲得英語高分呢?
【第1句】:大量地練習各類題目
【第2句】:大量閱讀并理解科普類,人文,生活,社會,教育類的文章。
【第3句】:努力提高英語聽力能力
【第4句】:自擬不同主題,至少寫十篇不同題材的作文。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
【第8句】: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郭德綱相聲“名句”是什么
郭德剛場場都掛在嘴上一句話是:大家都愛玩耍,陪大家玩玩。
為什么有人感覺《曹劌論戰》里面的王那么聽曹劌的話
"曹劌論戰"又稱"長勺之戰",出自《左傳》。齊國軍隊要來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
謀士曹劌知道后,懇請魯莊公接見他。朋友們都勸曹劌,"這是大官們的事,他們會謀劃決策的,何關你事?"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無深謀遠慮。”魯莊公接見曹劌,曹劌告訴魯莊公,你憑什么跟齊人打仗?不能只憑分衣食,祭牛羊不弄虛作假,大小案件處理公正合理。你打仗是衛國出師,對人民盡職盡責。
魯莊公允許曹劌一同作戰,與齊軍決戰于長勺。曹劌勸告魯莊公等齊軍三通鼓后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果不其然,魯莊公以少勝多破齊軍于長勺。
事后魯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告訴魯莊公,克敵制勝靠勇氣和智謀,敵人擊鼓三通后以消銳氣,正是我們勇氣正盛,故擊敗敵人。
正義的戰爭,是靠民心制勝。正確的指揮,抓住戰機,敵疲我打是靠智謀取勝。
《菜根譚》中有哪些名句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為了回答此問題,我重新翻閱了一下《菜根譚》,在沒重新翻閱之前,我能夠想到的特別熟悉的句子,也就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了,大概這句話可以稱得上《菜根譚》最為人熟知的句子吧,因為,以我之所見,這句話是人們引用的比較多,且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種人生境界。
其余,就找不到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句子了。
下面輯錄一些,相對而言,曝光率較高的句子。
【第1句】: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
【第2句】: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
這句話,我挺喜歡,英雄莫說無用武之地,家庭就是一個舞臺,能將一個小家經營得明明白白,就是很大本事了。《菜根譚》認為,能消除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隔閡,使家庭和睦,這就算一種政治才能了。也別小瞧此事,能做好的,普天之下又能有幾人?
【第3句】: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滅欲,惟期寡欲而已。
看看,《菜根譚》談人性談得多好,君子不是要滅絕感情,只是遇到事情時要平靜淡泊,不計名利;也不能滅絕情欲,只是希望清心養性,少一些欲望罷了。
【第3句】: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處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第4句】:處世而欲人感恩,便為斂怨之道;遇事而為人除害,即是導利之機。
【第5句】: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第6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于慮者;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警傷于察者,二語并存,精明渾厚矣。
【第7句】: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第8句】: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第9句】: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這句話好,飽含了為人之大智慧。
《曹劌論戰》中,齊國人擊鼓三次為何不進攻
《曹穢論戰》里“齊人三鼓而衰”,是魯國能最后贏得這場戰爭的關鍵。此戰魯國方面由魯莊公親征,齊國軍隊則由名相鮑叔牙率領,雙方戰于長勺。
當時齊軍三次擊鼓的情況是什么?魯軍方面的反應又是怎么樣的?此戰對后世的影響有多大?
春秋之所以為春秋,就是一切都要講“禮”
從地理來看,長勺是在魯國境內,所以戰爭一開始魯國就占據地形優勢,搶先占領了不少防守陣地。
齊國方面因為是外來軍隊,而且春秋時期,進攻方是需要在一開始就遞上戰術,告訴你我什么時候要打,帶多少人,在什么地方,一切都是規規矩矩的。所以齊魯兩方面并沒有什么“暗度陳倉”;“圍魏救趙”的戰術,而是整整齊齊地兩軍對壘。
“《荀子.議兵》有云: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也就是說齊軍方面是擊一次鼓就大肆進攻一次,可是因為魯軍已經占領了地勢,所以齊軍三次都攻不下魯軍的陣地。這樣連續三次之后,齊軍已經累得不行了,結果就被以逸待勞的魯軍一舉擊潰。“齊人三鼓。穢曰:可矣。齊師敗績”。
魯國方面其實并不講“禮”,曹穢有點狡猾
齊軍第一次開始強攻的時候,魯莊公也是想要遵守禮節,直接硬碰硬的。“公將鼓之。穢曰:不可”。曹穢是用了一點小戰術的,也就是兵法所說的“以逸待勞”,等到對手沒有了斗志之后再出擊。
魯軍贏了,可春秋時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敵軍撤退五十步外不可追擊”,就是說如果敵軍撤退離戰場五十步外的話就不能再追擊了,不能趕盡殺絕。春秋時期五十步是真的可以笑百步的。
可曹穢同樣無視這個規定,“公將弛之。穢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魯莊公本來想趁五十步的距離范圍之內追擊齊軍的,可曹穢卻拖住了他,等他看完車轍,觀察完戰旗的情況,齊軍早就跑出五十步的范圍了,可最后還是被魯軍再敗一次。
長勺之戰可以說是春秋和戰國戰爭的分水嶺,齊國依“禮”行事而敗,魯軍不顧禮節而勝。此戰后,春秋各國越來越講究戰術,戰法,手段也越來越不講仁義,戰局越來越慘烈了。終于在一百年后,春秋結束,華夏文明正式步入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