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無中生有的名句叫什么
中國人告訴你,無就是有,有就是無。所以無啦無啦,就是有。你有意見嗎?無無無。
絕對有,不然他會說無?這個中國人很清楚的。
老子所以大家從實際生活你體驗了,我們受孔子的影響只是在應付考試,我們真正生活里面全都是老子。
所以你才會聽到,格老子的,我就是老子嘛,老子對我們影響真的很大,真的很大。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只是它從兩者出來以后,我們給他不同的名字而已,千萬記住。
有很快會變無,無很快就會生有,所以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喜歡也最擅長無中生有的民族。你看我們所有都是無中生有出來的,這很有意思。
道同樣是道,常道跟非常道是相同的,只是稱呼不同,喊出不一樣的名稱,這也是易經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以我這里要講一句話,從古到現在,一直到未來,未來,只要人類存在,你所做的學問離不開這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
從現在開始記住,看到看得見的,趕快去看那個看不見的;你聽一邊的話,趕快要聽另外一邊的話。否則你沒有辦法擺平,你擺不平就錯了,就偏道了。
你看太極生兩儀,太極就叫道,兩儀就是常道跟非常道,而常道、非常道都在道里面。人,有的人抬頭見神,有的人俯視見鬼。
太極生兩儀這樣各位才知道,我們罵人都說見鬼,就是你為什么不看神呢?你老見鬼,干什么?
人其實是神鬼的混合體,肚子以上是神,肚子以下鬼,反正肚子以下所做的事情都是鬼,一肚子鬼!
老子講的“道”究竟是什么
何謂“道”,言語道斷,若是語言能夠說得清楚的就不是道。“道無形無相,無始無終,不可見聞。”“道”雖然不可見聞,但俱見聞覺知的妙用。“道”無處不在,“道等同虛空,周遍法界”。人世間所有的作用,都在揭示道的真實存在。“道”在作用處顯。汝的起心動念即是“道”的作用,喜怒哀樂等等一切作用,都是“道”的作用。若非不是,一切都不可能發生。見聞覺知即是“道”的作用,記憶思維意念都離不開“道”。何謂平常心即“道”。生活中那一樣能夠離開“道”呢?一切作用都是“道”的呈現。而一切生命所顯現出來的活力,都是道的妙用。人類何以具備創造的能力,可以辨別一切色彩,判斷一切形態,觀察一切變化的事物等等數之不盡的作用。若不是即心即道,怎么可能有如是多的妙用呢?生命所體現出來的一切不可思議的作用,都是源至于“道”,大道至簡,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而才有了悟道之說。“道”即是生命的本來面目。由于自心迷失的太久太深,從而產生了顛倒的二元斷滅見,自用而不自知,反而于心外覓心,騎牛尋牛,為何那么多的科學家,總想尋覓萬物生命的源頭沒有結果,就是因為做著騎牛尋牛這樣愚昧之事。當下能夠生氣念頭的心,即道即源頭。自心不覺,反而還要另外尋覓源頭,如是的行為,不是頭上安頭嗎!故而云背道而馳。起點即是終點,能夠提出探尋源頭的心即是源頭。若非不是,怎么可能會提出問題呢?什么可以提出問題呢?物質屬性的事物嗎?那個物質屬性的事物可以提出問題呢!沒有任何物質屬性的事物可以提出問題?_??。可見這個能夠提出問題的心,是非物質的,是超越物質的,是物質的源頭。因為只有能夠創造一切生命萬物的源頭,才會提出問題?_??提出問題的本身,即是“道”的體現。生命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切作用,都是“道”主宰駕馭的作用。“道”在生活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只是因為自心迷惑的緣故,雖用而不自知,這才需要覺悟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道”最平實,處處皆顯。人世間最悲哀的是,心外覓心,用而不知。
老子的原名叫什么
謝謝悟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別稱:老子、老聃、李伯陽。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著作(道德經)。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什么叫無極而生極?與《老子》的“同出而異名”有什么關系
不一樣,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相生的關系。
同出而異名,是一個事物,兩個名稱。
老子為什么說“有生于無”?無中生有有可能嗎
謝邀!老子有生無,無生有,有無相生。不是無里面生出來一個叫有的東西,也不是有里面生出來一個叫無的東西。是指有無相對而生。并舉例加以了說明。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等一系列例子一看就明白。用陶土捏巴捏巴燒制出一個碗,恰恰就是中間那個虛的空間無,是當作碗的盛飯功能用的。實際上有無就是虛實。可見碗是實是有,是器,而碗中間那個空間是虛,是無,正是‘’有器之用‘’。所以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今天的利用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可見人們真正用的往往是無這個虛,而有這個實不過是為無這個虛而存在。所以常聽說中央開務虛會議而不知這個務虛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生產隊里開大會不說務虛會議呢?可見務虛之重要。這就是有生無。而無生有則正好相反,為了盛飯,就需要有盛飯的放置空間,為了盛飯的這個放置空間,還要方便使用,人們就做出了一個盛飯的碗。這就是無生有。兩者結合就叫有無相生。
物質粒子的來源是什么?是無中生有的嗎
原創思想,西方思想中的`空空間’和佛教的所謂`空’皆是`一無所有’之意,但是,物質顯然不會無中生有。反之,華夏思想中的`無’的概念卻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沒有物質,但有陰(質量)和陽(能量),除了我華夏先知們外,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其它民族的科學家,哲學家或神學家問過并回答過:物質從何而來的終極問題,主流物理至今仍在物質堆里打轉,于是,中國的民科扛起了超越物質的物理革命的大旗,告訴了人類:物質從質量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中誕生!
為什么總有人喜歡無中生有的幻想
謝邀!
2024年12月14日,“小目標”入選《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語。
什么是幻想?我們可以說是“目標”的放大化,夸張化,和架空化。
每一個人的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在下意識的做出下一步的計劃,能力之內的叫計劃,超出能力之外的就叫“幻想”。
你無法想象人沒有幻想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可能就是真正的“喪尸”,沒有思想,不會言語,不會交流,不做計劃,……,一切靠本能驅使。
與其說總有人喜歡幻想,不如說總有人喜歡“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就像賦予了一個人“點石成金”的能力,這是根植于所有人內心深處的渴望。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幻想,
就像有人說的:人總是要有理想的,萬一實現了呢
大自然賦予了人思維的能力,當然天馬行空物盡其用。
正是我們有幻想,并且喜歡幻想,我們才會相信“明天會更好”,
才會工作起來更有勁頭,生活起來更有活力,
才會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
才會愛起來就義無反顧。
幻想不是洪水猛獸,合理的幻想是你攀登的下一個臺階,不合理的幻想就是太陽底下的肥皂泡。
老子為什么叫老子
老子的“老”是以壽考而論的。
所謂道家學派的人,以“自隱”為能事,生平事跡多模糊不清。比如很多書上說老子騎牛西去,不知所終,換本《莊子》卻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都有人親自去吊喪了,怎么能說是不知所終呢?
老子的稱呼和身份,當然也成為一個謎團。譬如,李耳、老子、老聃、老萊子、太史伯陽、太史儋……這么多人里頭,誰是他?誰又不是他?
首先,老聃的“聃”字,本意是指下垂,引申義是老貌,基本上和“老”的意思一致。葛洪《神仙傳》中說:“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號。”這是后人的附會之辭。
而太史伯陽也不是他,這位太史,大抵是西周幽王時人。漢代的神仙家為了論證老子的長壽,故意攀扯附會,把主要活躍于春秋后期的老子與西周末期的伯陽混為一談。后世以老子字伯陽,這種說辭起碼在漢末就很流行,比如《世說新語》中小時候的孔融去見李膺,自稱與李膺是親戚,后來如此解釋——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所以這算是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錯誤了。
而太史儋,就更不是老子了。這位呢,是戰國中期人,或因“聃”“儋”二字古音相近,以訛傳訛。也有學者指出,這個說法也是為了營造一種老子一直活到戰國中期的錯覺。所以,如果把這倆說法都算對,那么老子從西周一直活到戰國時期,可不是“長壽”了么?
還剩下一個老萊子沒說,這個最有意思。
李零教授在他的論文《老李子和老萊子》指出,他在研究楚簡的時候,發現楚人的“李”字,上半部分并不是一個“木”,而寫為上“來”下“子”。古人豎著寫字,所以“李”會被寫成“來子”,后世逐漸讀成“老來子”,最后轉寫為如今這樣的的“老萊子”。
這個結論,可能向我們揭示了老子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最開始確實可能是叫“李子”的,“老”字反倒是修飾詞,表示這位李先生是位年齡很大的人。后面,“老李子”,轉寫成了“老萊子”,再進一步簡化為“老子”。
感謝您的閱讀!
老子的名言名句,你知道多少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作有一部《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作。里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大概說幾個: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的“道”了。
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的學問是以玄學為主,奧妙無窮,深不可測。
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是一句經典,是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觀的體現,人生難料,世事難測,禍福相依相存。
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就會讓萬物自然生滅;圣人不施行仁義,就會讓百姓自生自滅。
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戰勝別人的是有力量的人,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強的。
《道德經》里的每一句,其實都是至理名言,都有很深很復雜的道理,篇幅有限,只能先分享這幾條了。
有的女生為什么喜歡無中生有和無理取鬧
想要自己的男人慣著啊,證明在男人心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