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名句教育意義
韓愈文章很多成為千年哲理名句
韓愈“道濟天下之溺”的儒教杰作
□劉 鐵
韓愈是唐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在唐代儒學衰微將“溺”而釋、道盛行之際,力辟佛、老,致力于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開啟了宋明理學之先聲。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質就是復興儒家思想。韓愈繼承了以“仁、義、禮、智、信”(后人稱為“五常”)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并把其發(fā)展為“道統”學說。《原道》就是韓愈論述其思想的代表作。
韓愈明確提出儒家有一個始終一貫的有異于佛家、道家的儒者之“道”。這個儒者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他在《原道》中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意思是“我所說的‘道’,不是老子說的‘道’和佛家說的‘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意思是博愛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為叫做義,從仁義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概括地說,“道”就是指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他認為,千百年來,傳承儒家此道者有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這個傳承系列類似于佛教所說的“法統”。儒者之“道”的傳授譜系也就是朱子后來所說的"道統"。孟子之后不傳而“溺”,韓愈自認有接續(xù)道統之義、勇擔濟世之責,“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與孟尚書書》)。“道統”一詞雖是由宋代大儒朱熹首先提出的,但“道統說”的創(chuàng)造人卻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來眾所公認的唐代儒學家韓愈。“道統”觀念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孔子以來的一貫思想。儒家學者在思考儒學與佛、道兩家關系時,認為“道統”起著明確自我歸屬的作用。在儒學之內,它劃分學派界限;在儒學之外,它區(qū)分儒、釋、道三家。可以說,“道統說”是儒學發(fā)展的內動力。
韓愈的《原道》,是一篇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戰(zhàn)斗檄文。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fā)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韓愈在《原道》中歷數了自孔孟之后“天下之溺”的成因、現象與危害,他指出:“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意思是“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于漢代,佛教盛行于晉、魏、梁、隋之間。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蔑反對的學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韓愈在《原道》中最后說:“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享……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yǎng)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意思是儒家的思想即孔孟之道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yǎng)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tài)。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那么,怎么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闡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導人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生活,這樣做也就差不多了。韓愈在這里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高舉起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的道德大旗。
韓愈又是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不亞于“萬世師表”孔子。韓愈三進國子監(jiān)做博士,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yè),留下了《師說》、《進學解》等激勵時人和后世的教育專著。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后學。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韓愈每到一個地方,都十分重視發(fā)展當地的教育文化事業(yè),為當地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
韓愈還提出了“性三品”、“情三品”等哲學觀點,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說:“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原性》)。性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品質,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違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雜而不純。“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強調上品與下品之間不可移,同時認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過后天的道德修養(yǎng)與“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以此反對佛教的滅情以見性之說。
不可否認,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韓愈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唯心主義成分,但也不乏唯物主義的成分,特別是他指出了文化生成的內因——“不平則鳴”、文明生成的原理——“不惑則明”和文明傳承的法則——“不嫉則盛”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點。所以說韓愈的哲學思想非常豐富,說韓愈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一點也不為過。
韓愈的文章中有很多語句因思想性很強而成為千年傳承的哲理名句,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答李翊書》)中的“不平則鳴”、《進學解》中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以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都已傳為流行的成語或警句,成為人們的勵志名言。
綜上所述,韓愈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韓愈在儒家思想發(fā)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圣人級人物,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韓愈思想博大精深、光照千秋。我們作為韓愈的故鄉(xiāng)人,一定要高舉韓愈這面思想旗幟,唱響韓愈這張歷史人文名片,把韓愈故里建設得更加美好。
生涯教育的意義
在我國,大學生生涯教育原來通常稱之為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稱為職業(yè)生涯指導或職業(yè)指導,在日本稱為進路指導。各國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所形成的生涯教育的理念也不盡相同。
[1]中國高校目前運用的就業(yè)指導與生涯教育理論在思維模式、價值取向上,與中國本土文化有所差異,與中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傳承有所疏離,因此,有必要辨明我國生涯教育實踐背后的文化因素。中國的傳統教育,可以作為向學生闡釋生涯理念的方法和手段,既使民族文化的瑰寶被賦予現代意義,又使生涯教育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從而增強學生對就業(yè)指導與生涯教育的認同感。
從世界范圍看,生涯教育是伴隨著就業(yè)指導的發(fā)展而產生的。生涯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具有終身性。生涯教育成功與否決定了受教育者人生質量的高低。高校開展生涯教育,就是要教會他們站在自我實現、人生不朽的高度上規(guī)劃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盡管世界各國已經達成了“生涯教育”的基本共識,但是中國生涯教育特點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傳統精神理念生涯教育活動產生著“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作用。從中西方對“生涯概念”的不同理解上,就可見一斑。
由于傳統和歷史的不同,每個國家的文化積淀也不盡相同,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的思維方式影響著教育理念和思潮。“生涯”(career),在英語中,指從事某種活動或職業(yè)的生活。西方人的概念中,職業(yè)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西方人認為“生涯是生活里各種事態(tài)連續(xù)演進的方向,它整合了人一生中依序發(fā)展的各種職業(yè)和生活角色,表露出獨特的自我發(fā)展形態(tài)”(Super,1976)。中國人的“生涯”概念,原指邊際、限度,后指生命、人生。中國人的生涯發(fā)展始終是在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與時推移的。個人的“生涯歷程”如何,充滿了變量。有一類變量是客觀的,存在于個體之外,如身世、性別、家業(yè)、時局等;另一類變量是主觀的,存在于個體之內的,如天賦、氣質、性格、能力與興趣傾向。
[2]這兩類變量決定了個體的富貴貧賤,其間的互動之學,中國人稱之為“命學”,是最為樸素的“生涯”觀念。
這個概念很容易理解,中國人的生涯觀念較少以“職業(yè)”為核心。中國人在接受諸如“認識自我、認識職場、規(guī)劃決策與謀職技巧”的教導(安身)之外,更為關注對生活情趣和生命意義的探尋(立命)。臺灣楊國樞先生曾說:“一個以志業(yè)為主的人,根本不會去考慮工作的時間,他整個人的身心都投入到里面,因為他覺得自己做這份工作,可以讓生命更有意義,生活更有價值,可以感覺到自己在這里面安身立命……”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會懂得,人生的意義是可以在生涯發(fā)展過程中彰顯的,不僅是由于這個人是否“立德’、“立功”、“立言”(外界的評價),更是由于這個人覺得此生如何(主觀的自我實現)。
一、中國的傳統教育即生涯教育
一提到生涯教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西方”、“心理學”。的確,東西方生涯教育概念之內涵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邏輯不同而存在不少差異。從源頭上講,西方生涯教育源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其邏輯是發(fā)展心理學作為職業(yè)指導的主要理論在大學中推廣而來的。世界上很多國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在高等院校普及生涯發(fā)展教育,中國僅僅是近代以來才提出生涯輔導、生涯規(guī)劃、生涯教育等概念的。然而,我國的傳統教育從本質上看就是人的教育,就是生涯教育,讓人無限追思。
我國自古以來強調“幼兒養(yǎng)性,童蒙養(yǎng)正”,指明生涯教育的起始應該是在生命之初。傳統教育更為注重人的修養(yǎng),中國文化對于人生最高修養(yǎng)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自己生命的價值。人活著要先找到安身的道理,然后,心才有所安,心安必有所立,也就是古人所說“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方能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區(qū)別,西方文化是“知”,知了以后開始創(chuàng)新。而中國人的生涯歷程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磨礪才能有所收獲。一個人生涯發(fā)展到了“慮”的階段,才能得到職業(yè)生涯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幅清晰的生涯路線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非要成為領袖,而是人的內心可以妥善處理所有的難題。現代的提法就是努力從自身做起,促進家庭和睦與社會安定和諧,這也是生涯教育的當代追求與光榮使命。我們理解的生涯發(fā)展,深深地嵌入中國人的內心。但是,傳統教育的斷裂,使生涯教育在我國的各級教育系統中長期缺位,不禁令人深深惋惜。
二、生涯規(guī)劃立足于“人生教育”,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
從文化的層面分析,西方更為關注個體、關注社會,卻少將二者結合起來。國外的擇業(yè)理論過于注重擇業(yè)者的職業(yè)自我屬性,相對忽視職業(yè)所在的組織和地區(qū)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價值。在這個自我概念充分發(fā)展,價值體系多元化的時代,人們開始更多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審視工作世界與自身的關聯。由于立場和角度的不同,迷惑與挫折接踵而至。這是一個缺少確定感的時代。
中國人的命運和人生是與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職業(yè)與人生構成了一個人作為社會人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互相影響。從這個角度上說,個人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努力追尋天命所在,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之所,是生涯教育的重要使命,體現著對生命價值的深層叩問和對人的終極關懷。時代的變遷,使傳統教育有了融入生涯教育的歷史條件。
融入傳統文化的生涯教育可以化解學生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當今的學生受西方工具主義、行為主義產生的生活方式的影響,缺乏一種安身立命的平和心態(tài)。在榮譽與挫折面前容易大起大落;在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道路上,不愿踏踏實實地奮斗;在是與非之間不能形成選擇的可控心理機制。傳統教育思想正包含人生和諧的豐富智慧之思,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極高明而道中庸”等。
這些智慧之辯,對今天的年輕人的安身立命來說,不失為一種絕佳引導;融入傳統文化的生涯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中正和諧的人生品性。傳統教育所追求的和諧完美的價值取向,彌補了目前生涯教育工具價值理念的缺憾。若能在生涯教學中予以貫穿,則必能熏陶化育學生中正和諧的人生品性,對學生未來個人幸福、社會的整體安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山東建設儒家大學,有什么意義
說明國家重視傳統教育,教育這一代傳承下一代的文明打下良好教育基礎,免得父母都沒道德素質還能教育出好兒女。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教字是:上邊土里有一夂種子往上延伸出土面的意思,育字是:頭上有太陽照大地,中間有河流截流河水灌溉,晚上有明月照射也。教育合起來的意思是:一顆種子從土地里萌芽時,要有陽光照射,河水灌溉時,才能有成長之機也,吸取日月之精華才能展現光輝的一面也。
儒家的教育思想演變過程怎么樣的
我認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演變過程經歷了從“因材無類教”到“人倫有序教”到“師道向善教”的演變過程。
在《論語?先進》中,孔子便變達了因材施教的主張,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子曰:有教無類”。這種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類容。到了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與不盡相同的觀點。孟子特別強調人倫教育,人倫即是人道,實質是指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哪些是應該做的事。他曾說過 “庠者, 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 是為王者師也”。
孟子又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便是教育的目的進而使得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再到荀子,荀子則強調旬子調教師的尊嚴,認為教師的工作是崇高而偉大的政治職業(yè),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來承擔。
在《荀子?儒效》中,他提出“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 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 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 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這是一種向善論的教育主張,即以“善”去教導人,倡導人,使之向善,向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方面轉化。其理論基礎應是其 “性惡論”為基礎的人性論學說。
從“因材無類教”到“人倫有序教”到“師道向善教”的教育思想變化,我們可知,儒家的教育思想從一開始就變現出高度的自覺性。它們無論如何變化都對我們如今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借鑒作用。表現出了很強的生命力。
教育的意義所在
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自己:
我們?yōu)槭裁匆蠈W?為什么要學習各種科目?為什么參加考試,和同學比得分高低? 所謂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義?它涵蓋了什么?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只是為學生質疑這個問題,同時也跟父母、老師以及所有熱愛地球的人們,共同來探究這個問題。
我們?yōu)槭裁匆ㄟ^競爭來受教育? 難道受教育只是為了通過幾項考試,得到一份工作? 還是為我們在年輕時奠定基礎,以便了解人生的整個過程? 獲得一份工作來維持生計是必要的,然而這就是一切了嗎? 難道我們受教育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顯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yè)而已,生命是極為廣闊而深奧的,它是一個偉大的謎,在這個浩瀚的領域中,我們更有幸生為人類。
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就失去了生命的整個重點。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準備考試、精通數學、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教育的意義應該是幫助我們活得自由無懼,創(chuàng)造出沒有恐懼的氣氛,需要你和你的老師共同進行許多的思考。
現代社會,許多人都在極力抗爭,極力想達到一個安全的位置,一個有權勢或享福的位置。 這些人被沖突的信念、階級意識、不同的國家主義、各種形式的愚蠢及殘酷所分割,而這就是你學著去適應的世界。
你被鼓勵去適應這個悲慘的社會,你的父母要你這么做,你自己也想這么做。
然而,教育的意義只是幫助你順應這個敗壞的社會風氣和社會制度嗎?還是要給你自由,一種全然的自由,來讓你成長并創(chuàng)造一個不同的社會風氣,一個新世界?
我們必須擁有這份自由,不是在未來,而是現在,否則我們將被徹底失去真正的自己。
我們必須立刻創(chuàng)造出自由的氣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真我,然后你會變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對及了解這個世界,而不只是順服它。
因為在你的心底深處,你是不斷在探索、革新,也只有那些不斷探索革新的人,才會發(fā)現什么是真理,那些服從與跟隨傳統的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只有不停的探索、不停觀察、不停學習,你才會發(fā)現真理、上帝或愛。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懼,你就不能探索、觀察、學習,不能深入地察覺。
所以,教育的意義很顯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內在破壞人類思想、關系及愛的那份恐懼。
總之:
一.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不僅要受教育者獲得人格的完善發(fā)展,奠定樂觀積極地挑戰(zhàn)生命歷程的思想基礎。 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是鮮活生命的成長歷程,受教育者作為這一過程的主體,理應受到關注和敬畏。個性化教育的真正意義恰在于教育核心價值的回歸與學生個性的釋放。
二. 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意義應該是幫助我們活得自由無懼。教育的意義很顯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內在破壞人類思想、關系及愛的那份恐懼。
為什么教育政策研究有重要意義
教育是國家命脈,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是推動國家前進的動力,是科學文化的探究者和傳播者。有時間就多看書哦,加油
教育、學習的意義是什么
教育,能夠甘心情愿地全面接受,是一種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讓自己跟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改變陳舊觀念,有一個互信、誠實、友愛的社會環(huán)境。卻不知道學習的心里有多少希望在涌動。
小時候挨的打對現在的你有什么教育意義嗎
答:我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勉強能吃上飯,因糧食不夠吃晚上一般都喝稀粥,當時的生活條件比不上i現在,娛樂場所什么也沒有,就連看場電影也要到很遠的某個工廠去看,更別提電視機,能在少年宮看一場幻燈片高興的不得了,能興奮好幾天,而且印象深刻,幾十年了都忘不了。說這些與題目似乎沒有直接關系,但就是因為窮,吃不飽飯我鬧氣才挨了我媽的一頓打,這是我一生中唯一挨的一頓打,當時雖說我年紀小八歲左右,但挨打的印象深深的刻在我的腦袋里,這頓打沒白挨,把我打明白了,慬事了。不是父母想打孩子,確實是家里沒有糧食,父母也是干著急,無能為力。想想當年,在想想現在,皇帝過的日子都比不上現在,真是晚年享福了。比一比,看一看,意義不是就出來了嗎。?!
《簡·愛》對當下的中國女性有什么教育意義
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