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下面是《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養肝
中醫認為,春天對應人體的肝。肝臟與草木比較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也喜歡生發,在春季功能比較活躍。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節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動、升高,人的情緒易激動,而且癥狀也比較明顯。
春天也是傳染病的高發期,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歷史上肝炎的爆發流行大多在春季。有趣的是,健康之人在春天肝火也比較大。這一切說明,春季對應人體的肝,是肝病的多發期。春季養生重在養肝。
肝的主要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生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正好與春令生發之陽氣相應。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人體主要的精神活動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很大關系。其中,怒是最常見的,怒則傷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活動.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郁、多愁善慮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異常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腦漲、失眠多夢等。
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愛發火的人,脾受影響,就影響到消化,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打嗝泛酸,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中醫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是一種功能,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老百姓常說“人活一口氣”,就是指這個“氣”。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刺痛,甚至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于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它儲藏的血液,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中醫有一句名言:“人動血運于諸經,人靜血歸于肝。”就是這個道理。
血液中還帶有各種營養物質,人平靜或休息時,肝會貯藏血液,對肝就有滋養作用;發怒的時候,肝臟就得將血液運出去。如果總發火,肝血則不足,肝的功能就會受到損傷,體內陰陽不平衡,就容易得病,如各種病毒性肝炎。因此,要治療肝病,病人必須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不要著急,還要多休息,以幫助肝藏血。
現在許多人經常熬夜加班,這樣很不好,為什么呢?因為人只有休息時肝臟血流充分,才能養肝,加班時不但血不能養肝,還消耗營養,所以在春季保證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這是養肝的重要方面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抵御春季多種傳染病的侵襲。因此,要注重科學睡眠,睡眠時間必須在保障睡眠質量的基礎上。
肝氣失調的主要表現
如果不注意情志調攝,勞累、精神緊張、發怒、郁悶等原因都可造成肝主疏泄功能異常,出現肝陽上亢、肝郁氣滯,長此以往,即可產生疾病,如血壓升高,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
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時宣泄,可防肝氣郁結。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并多些興趣愛好,對春天養肝大有裨益。
肝陽上亢
中醫認為,肝主怒。平時有人生氣發火時,旁人會勸說氣大傷身,傷哪里呢?肝。肝氣不舒的人容易發火,發火又使肝氣不舒,循環影響。
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發出來,表現為肝陽上亢,易患高血壓、腦溢血、冠心病等。而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表現為平時火氣偏大,急躁易怒。尤其是領導層、經理們工作壓力大,而又沒時間排解,長此以往,自持清高正確,主觀易發火,這一類人很容易出現肝陽上亢的癥狀,除了上述癥狀外,還表現為面紅耳赤、眩暈.小便黃等。
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發火看上去是周圍人受氣,其實不然,發火的人受傷最重,這是因為發火時,血流加快、血壓增高、怒氣傷肝,使周身氣血紊亂。老百姓說的一句話“氣大傷身”,就是這個道理。
肝郁氣滯
女性通常是憋著生悶氣,表現為肝郁氣滯,易患胃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
百病從肝治
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肝經循行肋脅、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這些部位的病癥都可以從肝論治。
拓展閱讀:內經簡說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相傳起源于軒轅黃帝,代代以口相傳,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于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沖象學說”“藏象學說”等。實乃中醫藥學之綱目!
概要: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
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
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
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
只要是皮膚病毛發的問題,治肺沒錯。
內經春季養生要點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第1句】:萬物復蘇,生發生長
從立春開始一直到立夏為止的這三個月為春季,春季是萬物蘇醒,生長的一個時節。人的氣血也從里向外走,把人體氣血從里向外調動的主要臟器,就是肝臟。因此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好時節。另一面,“發陳” 也是舊病復發,生發的意思, 因此身體有舊病者,應當及早的調理治療。
【第2句】:生活起居,運動的調節
作息時間應為:“夜臥早起”
春天節氣的變換,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調節作息時間,才是對身體有益健康的。要早睡早起,一般晚上9-11點是入睡的時間,最晚不要超過11點。早上在天還未亮就要起床,一般是早晨7點前。
“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春季運動:最好在早晨起床之后,運動方式是以“廣步于庭” 因為古代人的居住環境都是屋前有庭院,所以古代人是穿寬松的衣物,披發緩形在自己的庭院里跨大腳步閑庭慢走。那么換成我們現今也就在小區內,家方圓百里之內,穿著寬松,舒適,頭發松散的散步走動。“以使志生”,這個“志”不是記憶,是志向。當你在這樣一個寧靜,放松的狀態下自然的舒展胸懷,激發情智。你就感覺到從內心里涌動出一種想法,思索今天得干點什么?今年得干點什么?就那種愿望,發自內心的愿望油然而生,這就是順應春天的氣的變化。
【第3句】:飲食上的調節
以傳統中醫哲學理解,春天是是萬物生長生發的季節,大自然的復蘇。是生命的新生,因此這個時候不獵殺動物,屠宰家禽。因此春季的飲食是不吃肉,少吃肉以蔬菜為主。
從中醫調理來講,經過一個冬天的進補,身體需要消化。肝主輸泄,肝的輸泄功能即可以幫助胃受納腐熟食物,促進濁陰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于腸;又可以輔助脾運化精微,促進清陽上升,水谷精微歸肺。膽附屬于肝,分泌膽汁,膽汁能夠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肝氣郁結,膽汁分泌不足,便會消化不良,感覺口苦,引起腹脹、大便溏瀉。
常吃酸味食物對養護肝臟有幫助,但春季宜少吃酸。 酸是主收斂,酸是入肺,助肺的。中醫五行中,肺屬金,肝屬木,金是克木的.,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盲目的多吃酸對肝是抑制的。春季主生發,肝主要是疏泄氣血,把氣血輸布到四肢,到全身。因此正常,健康的人,在春季口味以微辣,多辣少酸為主。有助于生發之氣,有助于營養轉化成能量,從體內向四肢疏布。
口味的選擇是要根據自己身體,肝的情況而定的,比如:肝火,肝氣旺,有肝炎的人,莫名的煩躁,易發怒的人可以在飲食上多吃酸,抑制肝火,正好去調肝。抑郁,膽小膽怯,男性陽痿,女性性冷淡者正好相反,要少吃酸,多吃辛辣,如酒之類的,可以生氣機,疏布肝氣。如果春天還手腳冰涼的,表示肝的疏泄功能差,體內陰寒之氣重。口味上忌酸,多辛辣有助于發散的食物。
【第4句】:情志方面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 這些都是表示在情志上的行為,不要讓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被情緒主宅,要寬容大度,忌發怒!怒傷肝,會產生不良情緒毒素,不僅傷肝,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當人焦慮、憤怒時,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充血,易發生消化性潰瘍。
順應自然養生才能走向健康長壽之道,在春季這個節氣,改變調整生活起居,養護肝臟。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心屬火,木生火。
春季適合老年人的運動
【第1句】:快步走:在公園快走,既能鍛煉心肺,還能欣賞景色,快走消耗能量多,并且不會對關節造成太大的壓力。
【第2句】:劃船:劃船能同時鍛煉背部、胸部、腹部的肌肉,因此是一項很好的有氧運動。
【第3句】:登山:登山是一項極佳的有氧運動,山中的空氣異常新鮮,對于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同時還能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
【第4句】:打高爾夫:高爾夫是一項很好的溫和運動,一個高爾夫球的擊球動作需要動用全身肌肉和關節,特別是腰部、肩部和雙臂等部位來完成,利于鍛煉身體柔韌性,還能夠矯正不良體態。
【第5句】:慢跑:這項運動對關節的壓力較小,而且能量消耗和耐力鍛煉絲毫不遜色于其他運動。
運動注意事項
【第1句】:不空腹。空腹容易導致體力透支,使得人體血糖偏低,會有低血糖和心臟病突發的風險。
【第2句】:運動前要熱身。鍛煉前,先進行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如彎腰、踢腿、轉身、扭頭,給身體進行“預熱”,避免韌帶和肌肉扭傷及骨折發生。
【第3句】:不宜久。老年人體質弱,適應性差,故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續時間不能太久。
春季養生粥
除了運動,春季吃些藥膳對身體也是極好的。小編大家準備了一份春季養生粥食譜,一起來看看吧。
黑米粥
做法:黑米80克,大米20克、紅棗40克,枸杞子5克。白糖5克。黑米淘洗干凈,浸泡5小時;大米洗凈,浸泡30分鐘;紅棗洗凈、去核;枸杞子洗凈。鍋置火上,放入黑米、大米、紅棗和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轉入小火熬煮成粥,再加入枸杞子煮5分鐘,用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黑米性平味甘,含15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能益肝補脾,養胃滋腎,為進補佳糧。
紅棗粥
做法:薏米50克,紅棗10枚,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將薏米、糯米分別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4小時,撈出瀝干;紅棗洗凈瀝干。把薏米、糯米一起放入鍋內,倒入適量(8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開后轉至小火,再加入紅棗,熬至米粒糊化成粥狀,即可盛出食用,依照個人偏好可加紅糖。
功效:紅棗補氣血,益肝健脾和胃,溫補陽氣。
杏仁粥
做法:杏仁(去皮)20個左右,大米50克。粥快熟時加入杏仁繼續煮至熟,然后加少許白糖或食鹽。
功效:此藥膳有養心安神的功效,有失眠、煩躁癥狀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內經春季養生的要點
對于春天如何養生,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上有一段話概括得非常精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我們分為五個要點,與您逐一盤點!
順應春天的氣場
“春三月,此謂發陳”,是指立春到立夏這三個月,在生物陳舊的身體里產生了新的代替。
“天地俱生”是指春天給人的感覺是新的生命在此刻不斷地更新、誕生。
春天的養生應該順應春天氣場的特點,要像春天一樣自由自在,不阻礙陽氣,也不耗傷陽氣。
春天不應殺生
“萬物以榮”中的“榮”是告訴我們原來枯萎的都變綠了,春季是一個催生的季節。
有段話說:“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勸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春天,我們不要有殺心,不能殺生,不然內心肝氣的生發也會被殺掉,是對身體沒有好處的。
早起早睡,輕松活動
“夜臥早起”是說立春過后我們應該早點起床了,早起有助于陽氣的生發;立春過后我們也應該早睡,早睡有助于陰氣的斂降。
“廣步于庭”是說春季早晨醒來之后,我們應該在自家的院子里信步慢走,而不是跑到郊外去兜風。
“被發緩形”是說我們清晨醒來的時候要調形調氣,氣血會根據“形”而變化,情緒會根據氣血而變化。例如,我們早晨醒來后可以梳理頭發,這會使血脈流通,風濕散去;醒來后也可以按摩頭部,這樣會感覺到非常有精神。
春天時應懂得付出
“予而勿奪”是說不去索取,而應該給予、施舍。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沒有奉獻、多做善事,就不會有回報。
春天應少吃酸,要養肝
春天是肝氣太旺之時,如果吃了酸性的食物,會使肝氣更旺,對脾胃是有傷害的。
春天時應該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大米、扁豆、胡蘿卜、南瓜、山藥等,會補益脾胃,避免被肝氣克制。
當然,春季注意養肝,當有怒氣的時候要找個地方發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使肝氣郁結。阿膠有養肝護肝的作用,平日可以做阿膠黑米粥等進行食療,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另外,會休息、心態平和、工作和生活有節奏是養肝最好的方式。
拓展閱讀:想學中醫,不能只讀《黃帝內經》
很多想學中醫的`人,都覺得應該先找一本《黃帝內經》,因為它是中醫經典,事實上,《黃帝內經》類似于中醫的“憲法”,真的到了診病層面,還需要把“憲法”落地到“地方法規”。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會有所變化,這個變化和人群的體質、生活環境、疾病譜的改變都有關系,如果不重視這一點,即便讀的是中醫經典,也會犯泥古的錯誤。
以前有個著名的“反應停”事件,孕婦吃了新發明出來的可以治療妊娠嘔吐的藥“反應停”之后,生下的孩子是畸形的,四肢短小,被稱為“海豹兒”,這個經驗讓人們知道,這個藥有致畸作用,于是停用了這種藥,這就是經驗對理論的修正。
《黃帝內經》是中醫治病的大政方針,但《黃帝內經》誕生之時,醫生的醫療經驗還遠遠不足,因此會死守《黃帝內經》的教條。到了后世,經驗不斷積累,甚至發現,其中有些是需要改變糾正的,這也是為什么圍繞《黃帝內經》這本中醫經典,后世有那么多醫者闡發各自的觀點并由此成書,以至于《黃帝內經》始終是歷代中醫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因為在這些研究中,也不斷充實完善著最早的中醫理論。想學中醫,不能只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修養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四時意為四季,終始,終指冬天。看任何東西你都要從它前面的那一項看起,萬物生長的最根本的終是冬天。冬天是終,春天就是蠢,萬物蠢蠢欲動,生發之機;夏,都解助起來,都解,假也,夏是假借,借過來,特別散的意思;秋是收斂,就,成就的意思,成就萬物的意思。冬是終,春是始,有終才能有始。買房子要買坐北朝南的,北代表腎精。腎精足了才可以往外散,南方主散。 死生之本也,先死而后生,死生的根本。
逆之則災害生,如果你忤逆它,災害就會生出來,包括病。
從之則疴疾不起,是謂得道,疴是小病,疾也是病。順從四季,小病不生。 病,人生病了就要歇著,躺在床上。疾是箭,受了點外傷,疾是小病。病,疾加也,疾加重了。疾是小病,病是重病。有一種解釋,病字是床里有個丙字,丙在中國的天干地支中,把丙丁看作是火癥,南方丙丁火,五臟里心從火,病是心病。心病難醫。疔瘡,也屬于火癥。沒有不可以治的病,只有不可以治的人。脂肪有點像人藏元氣的地方的概念,不要過分減肥。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道,是圣人按照它去做的。佩通背,違背的背,愚笨的人就是違背了道的規律去行動的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經生病的那個部位,而治未病部位。
有一種說法,中醫是預防科學,在你沒生病之前,就把問題解決了。
另一種說法是,不治已經生病的臟器,而治還沒有生病的臟器。現在男人的壓力特別大,而男人沒有月經,所以,男人的肝的疏泄的能力比女人差,這也是男人比女人脾氣暴躁的一個原因,而且男人得肝病較多的原因。 得了肝病,先不治肝,要知道肝由什么生成的。水生木,把水給固攝住,腎精足了,肝病自然就好。木克土,肝病會往脾上轉。治療時先培住你的腎精元氣,肝腎都屬于下焦,肝病了,腎也會受損傷,還沒有得病的是脾,肝病一定會往脾那里轉。如郁悶時,肝氣淤滯有人是兩肋疼痛,尤其左邊;有人是吃不下飯,肝氣的淤汁把脾胃的氣傷害了。治病時,如果肝病往脾胃上轉,一定是加重了。
假如是肺癌,治著治著肺癌好了,轉成了大腸癌了,是好事。肺與大腸相為表里,有時咳嗽不光是肺的毛病,有可能是大腸的淤毒。華佗轉中有個病例,夜夜咳嗽睡不著覺,華佗告訴“咳之所屬非從肺來也,乃從腸中來也”。夫妻有時會得同樣的病,因為生活方式、情志相同點多。肺為里,大腸為表,病由里出表,從里癥變成了表征,從陰癥變成了陽癥。大腸為陽明,肺為太陰,這是把病治好了的象。
得了肝病,腎也受到傷害了,這時不治肝病,固住脾胃,不讓病往下走,脾胃又是生精血的地方,把脾胃養好,反過來也會對肝腎好。 公司、企業這已經出問題了,就別管這里了,你就管住,要么是你的決策出問題了,要么你就管住底下,或者是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哪里,你管住那里就行了,讓那里別繼續受損害。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個人已經犯錯誤了,你還在拼命批評他,于事有補無補,他已經認識到了,你還說他,還有什么意義呢。
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把沒有亂的地方好好治一下,別讓它再往下繼續影響。這就是圣人以上所說的一切。
夫病已成而后藥之,如果已經生病了,而后給你用藥。
亂已成而后治之,如果災難已經形成了,而后再治。如果有這樣的念頭,現在還很年輕,我耗,我有的'耗,耗完生病,生病有藥,從現在開始起,這種念頭要徹底打消。
譬猶渴而穿井,就像渴了以后再去挖井。
斗而鑄錐,馬上就要打仗了,才去造兵器。
不亦晚乎,太晚了,來不及了。
一定要在病還沒有成形的階段,及時控制住。中醫在這方面很占有優勢。
如果一看人嘴歪成那樣,就知道他的胃病很重,他比較壓抑,比較郁悶,另外比較好面子。領導說他也憋著,在家里也受氣。先要給這種人在情志上宣開。現在看春天的報紙,特別明顯,現代的精神病人明顯增多。尤其女性發病較多。
古代有精神病的人很少,頂多是花癡。醫學和道德有關。古人有兩套系統避免這樣的精神崩潰,儒道互補。現在一般說儒學是根本,它是積極進取,入世的一門學問;道家思想基本講出世的。當自己被重用時,一定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修橋造路,好好造福于民;當你不被重用時,情緒到低點時,就要想著另外一方面,比如像蘇東坡一樣,羽化而升仙,自己怎么去拼命去享受人類的另外一個層面。
現在的教育,不培養這方面的情操,不在琴棋書畫方面來培養他,不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的培養,不做做人的培養,不教育小孩子怎么去懂規矩,就是學習學習,小孩子現在都郁悶,經脈不通。現在的人向外追求的太多了,古人是向內追求,修內。現在的人都重身外之事,古人重視內在的修為。
現在的人無法控制的事太多了,人和人之間都有點防范的心理,這也是很多人養寵物的原因,只愿意和聽自己話的在一起,這是現代人煩惱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就是注重科技,不重視文化,一定要加強文化的修養。文化才是調節情緒的一個良方。治療孤獨、網癮,應該往文化方面引導,多讀圣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