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無可替代的句子
【第1句】: 土地的誓言隨便一些句子的點評
參考例子如下:(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2)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愿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五、反思歸納 【第1句】: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借鑒.【第2句】: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第1句】: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么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第2句】: 所有的修辭方法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針(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并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編輯本段]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第1句】: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第1句】:本體 【第2句】:喻體 【第3句】: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 本體 |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出現|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甲是乙| 出現 | 是、成為 |出現|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甲代乙|不出現| 無 |出現|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朱自清《春》 【第2句】: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第1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第2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第3句】: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第1句】: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第2句】: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第1句】: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第2句】: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3句】:夸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夸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夸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夸張 把后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后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第4句】: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第5句】: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第1句】: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2句】: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3句】: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第6句】: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第1句】: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第2句】: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第7句】: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第8句】: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第9句】: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