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泰山的句子
【第1句】: 描寫泰山的語句
十余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近不惑之年仍是“有眼未識泰山”。
幾十年來,對位居五岳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向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
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借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zhì)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游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
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象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shù)著臺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fēng)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
過了壺天閣以后,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墻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
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游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里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之勢。
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shù)一數(shù)泰山到底有多少級臺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云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表: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
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fēng)一吹不禁直打冷戰(zhàn)。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后生在此開設(shè)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
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游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愿——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
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于在產(chǎn)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云霧環(huán)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仿佛唯我獨尊。
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云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云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
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云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并緩緩上升。四周的云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fā)的生機迅速上升,并很快掙脫云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
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jié)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于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lǐng)悟到為什么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
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shù)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么,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云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xiàn)。
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xué)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
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
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fā),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cè)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余個臺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cè),再轉(zhuǎn)身仍斜行十余個臺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cè)。
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lǐng)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
記不得一本什么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
【第2句】: 描寫泰山的詩句.四年級
★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fēng)歇.——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 深秋訪農(nóng)事,東馳岱宗途.——元·張士明《呈靈巖方丈》 ★ 石徑俯云壑,竹林開幽境.——元·王旭《游竹林寺》 ★ 手摩紅日登三觀,袖佛黃埃看九州.——元·王奕《和元遺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張真人》 ★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 松風(fēng)振巖谷,石泉溜皰廚.——元·張士明《呈靈巖方丈》 ★ 泰山天門,無室宇尚矣,布山張煉師為之經(jīng)構(gòu);累歲乃成,可謂破天荒者也.——元·杜仁杰《天門銘》 ★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晉·陸機《泰山吟》 ★ 泰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南朝·謝靈運《泰山吟》 ★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 我夢天倪子,同登日觀峰.——元·徐世隆《紀夢》 ★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fā).——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明末清初·張岱《泰山》 ★ 縈回綠水遶春山,蝶舞鶯啼白晝閑.——元·康淵《贈靈巖西堂堅公禪師》 ★ 云行信長風(fēng),颯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明末清初·張岱《泰山》 ★ 鐘山英秀草堂靈,林下相逢話愈清.——元·王珩《巡按謁靈巖名剎·禮佛焚香漫繼嚴韻》 ★ 層層石磴出林杪,縈回百折青云梯.——元·李簡《登岳》 ★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 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元·賈魯《登泰山》 ★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元·張志純《泰山喜雨》 ★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閭第一家.——元·徐世隆《送天倪子還泰山》 ★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晉·謝道韞《泰山吟》 ★ 風(fēng)云一舉到天關(guān),快意平生有此觀.——元·張養(yǎng)浩《登岳》 ★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 林巒類拱抱,澗壑如交趨.——元·張士明《呈靈巖方丈》 ★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guān).——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 盤石暫憩舒清眺,洞壑風(fēng)來號萬竅.——元·李簡《登岳》 ★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guān).——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 三峰突兀與天齊,天門未到勞攀躋.——元·李簡《登岳》。
【第3句】: 描寫泰山高大雄偉的句子200字左右,
泰山游記去年暑假,我有幸游覽了馳名中外的五岳之首——泰山.8月11日晌午,我們一家人懷著愉快的心情,一起乘車去泰山.泰山不只一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個個相連,有高的、低的、寬的、窄的,不計其數(shù).山峰上是無數(shù)塊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石頭縫里還長出了幾棵小樹,遠遠望去,滿山蒼翠.泰山上最高的山峰有1524米,最低的有600多米,寬的延綿上百公里,窄的也有幾百米.山頂上云霧籠罩,看上去若隱若現(xiàn).山上名貴藥材非常多,有靈芝、黃蓮、人參等等.山上有古建筑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很快,我們的車就到了泰山底下,又在盤曲的山路上行駛了10分鐘,就到達了“泰山索道”.我們下了車,坐上了索道.一路上,我們看到了滿山遍野的樹木和鮮花,有紅的、黃的、藍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鮮艷.纜車底下,一道瀑布從山上流到下面的小潭里,小潭里的水不深,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潭底有一層細沙呢!下了纜車,就是“南天門”走近一看,這個“南天門”像是北京宮殿的門,氣勢磅礴.最上面鑲著三個金色的大字:南天門,左右是一副藍底金色的對聯(lián).南天門下面的石階是十八盆,是登山路上最險的一段.從下往上看,像是一條陡直的“天梯”.看完十八盆,我們穿過南天門繼續(xù)往前走,來到了一塊刻著“泰山”兩字的巨石前.在那里可以感覺到云霧撲面而來,四周的景氣影影綽綽,有如人間仙鏡一般,使人流連忘返.我們接著往前走,就到達了鐘樓.鐘樓里有個巨大無比的鐘,據(jù)說一位富人在泰山許愿,愿望成真了.所以他在這兒修了一座鐘樓.今年新年的鐘聲就是在這兒敲響的.出了鐘樓,我們向著玉皇頂出發(fā).走著走著,就來到了兩塊高大的石碑前.這兩塊石碑各高十幾米,寬幾米.一塊寫著許多著名人物為泰山的題詞.另一塊記錄了歷代皇帝的豐功偉績,題目叫做“天地同攸”.再往前走就是玉皇頂了, 玉皇頂上有個玉皇廟,廟前是那塊刻著“五岳獨尊”的石頭,字是紅色的,深刻有力,給人一種豪邁的感覺.游完玉皇廟, 我們按照原路返回,乘纜車下山了.泰山的美麗風(fēng)光令人向往、贊美、真不愧為五岳之首.我多么希望將來再游一次這有如人間仙境的泰山啊。